摘要:高容量硅碳負極新材料走向產業化】里程焦慮,一直是電動汽車市場沒有拔掉的“刺”。傳統電池材料已不能滿足鋰離子電池高容量化的發展,電池新材料的攻關及產業化進程亟待加快。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研究員張波帶領團隊,依托該校儲能材料表面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在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產業化方面進行了10年研發。近日,天津師范大學與江蘇貝嘉寧硅業有限公司成功簽約,共轉讓9項發明專利,使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企業生產線。 里程焦慮,一直是電動汽車市場沒有拔掉的“刺”。傳統電池材料已不能滿足鋰離子電池高容量化的發展,電池新材料的攻關及產業化進程亟待加快。 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研究員張波帶領團隊,依托該校儲能材料表面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在高容量硅碳負極材料產業化方面進行了10年研發。近日,天津師范大學與江蘇貝嘉寧硅業有限公司成功簽約,共轉讓9項發明專利,使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企業生產線。 目前,在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方面,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以人造石墨為主。石墨負極材料的容量已經接近其理論容量,提升空間非常有限。 硅材料的理論容量是石墨的10倍,且硅基負極材料還具有低脫嵌鋰電位、環境友好、儲量豐富等優點,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負極材料。 張波團隊早在10年前便把硅碳負極材料的產業應用作為研究方向和開發目標。 “我們在研發的過程中,攻克了硅碳負極材料產業化中的諸多關鍵問題。”張波說。 在研發初期,科研團隊最先遇到的難題就是硅的納米化。“我們把納米硅和碳進行復合,但數據結果不理想。國產納米硅不能滿足生產需求,而進口納米硅價格又十分高昂。”張波說,為此團隊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從原料的預處理到設備的改造、工藝條件的優化,終于將硅的尺度降低到50納米以下,解決了硅的納米化問題。 “我們還實現了納米硅的有效分散和包覆,并將其與石墨負極材料進行了匹配。這樣既可以提升復合材料的比容量,又可以保證硅碳負極較高的庫倫效率。”張波介紹,團隊制備的硅碳負極材料,相較傳統材料,可有效提升鋰離子電池容量,使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的續航時間增加20%至30%,同時提升材料穩定性,降低成本,整體工藝利于規模化生產。 除了汽車動力電池外,目前鋰離子電池還應用于3C類電子產品和儲能電池。這些領域對鋰離子電池都有高容量化的需求,但具體要求又不盡相同。 “3C類電子產品已開始采用硅碳負極材料,增加電池的容量提高了電子產品的待機時間。”張波介紹。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預計2025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儲能累計裝機量將超過300GW,其中,中國鋰離子電池儲能累計裝機量將達65—70GW。在動力電池領域,以特斯拉為首的電動汽車企業正在積極導入硅碳負極材料,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 據介紹,按照預測,2025年,硅碳負極材料的市場需求將達到30萬噸,產值將達到200億元—300億元。納米硅、硅碳負極材料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國內外的機構都在積極布局。 “我們研發工作開展得非常早,解決了很多核心問題,尤其是在工程化方面進行了10年的積累,成果優勢非常明顯。”張波說。 江蘇貝嘉寧硅業有限公司對該創新成果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面向新材料,他們將持續投資。一期產線建成后,年產值將達到1000萬元。在此基礎上,二期計劃投資1.6億元,年產值將達到2.5億元。 張波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繼續依托學校和企業研發平臺,研發新一代硅碳負極材料,繼續優化硅碳材料結構,提升材料的性能,降低材料的成本,提高工藝穩定性和成熟度。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