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是“十四五”新能源發展的重點,其中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涉及19個省份,規模總計 97.05GW,已基本全部開工;第二批風光大基地項目也正加快實施;第三批大基地也正啟動申報。 消納和送出能力不足是制約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的兩大制約因素,而通過源網荷儲和多能互補是建設新能源大基地的主要模式。 新能源大基地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甘肅、冀北等“三北”地區,由于我國能源資源和用能負荷的逆向分布特性,通過風光儲、風光(水)火儲等多能互補模式建設大基地,并通過特高壓交流或特高壓直流通道將電力輸送至負荷中心。 由于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我國已投運的特高壓通道利用率普遍偏低。按照《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要求,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電力外送新建通道輸送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在源端配置儲能等調節性資源是提高線路利用水平的主要方式。 源網荷儲模式也是建設新能源大基地的主要方式,對符合條件的產業項目配套建設一定規模的新能源,并配置儲能等調節性資源實現新能源的就地消納,降低能耗水平和用電價格,并減少新能源對電網的沖擊。 儲能作為建設新能源大基地的重要調節性資源,通過儲能平滑風電、光伏發電出力的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實現電力供需的實時平衡。同時,緩解輸電堵塞,減少棄風棄光,提升外送通道利用率,實現源網荷儲的協調互動。 近期,多個地區新能源大基地的儲能項目正開展建設工作。以青海為例,根據青海省新發改委印發的《2022年青海省新能源開發建設方案》,如下表所示,擬開工建設7個第二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新能源規模700萬千瓦,配置儲能、光熱等調節性資源。 磷酸鐵鋰電池為主的電化學儲能仍是大基地配置的最主要的調節性資源,相較于其他類型儲能,磷酸鐵鋰電池儲能在性能、成本、建設周期等方面仍具有較大優勢,除通過源網荷儲和多能互補模式建設外,共享儲能也是主要的建設模式。此外,飛輪、壓縮空氣、液流等儲能類型也正得到應用,特別是壓縮空氣儲能,正成為僅次于磷酸鐵鋰電池的儲能類型。 儲能與風電、光伏、火電、水電等其他電源和負荷之間的協調控制是大基地項目建設主要技術難題之一,通過建設綜合調度管理平臺實現源荷高精度預測,結合運行方式和電力市場需求,合理制定調度運行策略,實現多種元素之間的協調互動,并通過資源的聚合實現對電網的支撐并獲取收益。 此外,儲能的經濟性也仍是大基地建設面臨的主要難點,特別是當前光伏成本居高不下以及部分地區風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能源年發電小時數偏低,儲能的成本疏導機制仍未有效突破,制約了大基地項目的推進以及收益,探索長期、穩定、可復制的盈利模式迫在眉睫。 作者:禾木 來源: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政策研究中心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