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發布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光伏發電要成為全區電力增量主體,裝機規模實現翻番,到2025年達到3250萬千瓦以上。全區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750萬千瓦以上。 規劃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出臺的《關于支持寧夏能源轉型發展的實施方案》,為寧夏能源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注入了強勁動力、拓展了全新空間,將提升寧夏在國家能源戰略布局中的地位。 規劃指出,“十四五”是寧夏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力爭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8800萬噸標準煤左右,電力裝機達到9000萬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實現倍增,裝機規模超過5000萬千瓦、力爭達到5500萬千瓦。結構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左右,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提高到30%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提高到28%以上。 規劃對風光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具體規劃如下: 1.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 堅持集中開發和分布開發并舉、擴大外送和就地消納相結合的原則,整合沿黃地區和中部干旱帶土地資源,推動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區大型集中式光伏開發,重點在沙坡頭區、紅寺堡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中寧縣、鹽池縣、靈武市、利通區、同心縣、青銅峽市等地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 充分發揮風、光資源多能互補優勢,鼓勵利用風電場空閑土地建設風光互補電站。 開展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創新實施光伏+農業、工業、商業、校園、社區、交通等分布式“光伏+”工程,有效提高用戶側光電應用比例。 適時開展太陽能熱發電試點。 “十四五”期間,光伏發電成為全區電力增量主體,裝機規模實現翻番,到2025年達到3250萬千瓦以上。 2.穩定推進風電開發 結合風電技術進步和開發成本下降,采用高塔筒、大功率、長葉片風機及先進技術發展低風速風電,在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等風能資源豐富區域,統籌電網接入和消納條件,穩步推進集中式風電項目建設。 在風能資源適宜、靠近負荷中心區域,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推動分散風能資源開發。 鼓勵企業對賀蘭山、太陽山、香山等區域老舊風電場實施“以大代小”更新升級,提升優質風能資源利用效率。 到2025年,全區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750萬千瓦以上。 3.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供暖 鼓勵采用太陽能供暖與其他清潔供暖方式科學搭配、互補增效,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供暖。 大力發展農村生物質能源,結合城鄉生物質資源條件,實施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加快發展中小型生物質鍋爐項目,在農村地區大力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散燒煤,積極發展各種技術路線的生物質氣化及氣電多聯產。 以不損害生態環境為前提加強地熱資源勘探開發,利用熱泵等技術積極推廣淺層地熱能供暖,重點在銀川平原探索開展中深層地熱能供暖。 4.完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 打造“西電東送”網架樞紐。充分發揮電網在能源生產清潔化和能源消費電氣化中的關鍵樞紐、重要平臺、綠能載體作用,打造電網服務新能源高質量就地消納和大范圍優化配置的“雙樣板”,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共享、堅強送端的現代一流電網,建成綠能外送大通道、綠能配置骨干網、綠能利用大平臺,全力構建寧夏新型電力系統。 建成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寧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成750千伏青山、天都山等重點工程,構建覆蓋全境、結構堅強、布局合理的寧夏750千伏骨干網架。 到2025年,力爭直流電力外送能力提升至2200萬千瓦,建成內外互達、多能互補、區域互濟的“西電東送”網架樞紐。 5.提升清潔能源利用水平 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高風況、光照預測精度,優化電力調度運行管理,探索多種能源聯合調度。 加大煤電機組調峰靈活性改造力度,鼓勵熱電機組開展蓄熱調峰改造,擴大自備電廠參與調峰規模,探索天然氣機組參與調峰機制,有效改善電力系統調峰性能。 積極培育和擴大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等儲能商業應用,推進可再生能源與儲能設施配套規模化發展,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開發模式,充分發揮儲能調峰、調頻和備用等多類效益,創建“綠電園區”,支持建設自我消納、自我調峰的新能源項目。 大力推廣電采暖、電動汽車、電制氫等應用,加強需求側管理和響應體系建設,引導工商業可中斷負荷、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虛擬電廠等參與系統調節,“十四五”末全區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5%以上。 深入推進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激勵各類靈活性資源自主提供輔助服務。創新有利于清潔能源消納的電力交易品種,進一步促進發電權交易。 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強化監督考核,通過指標引導方式創造綠電市場需求。 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利用率力爭保持在95%以上,完成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目標任務。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