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短期內以大電網為主的格局很難改變,但是隨著我國分布式能源的推進和落地,與之配套的微電網將在能源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微電網要與大電網形成兼容互補的關系,必須實現自平衡、弱連接、輕控制、大備用。 “這是里程碑式的改變。微電網從此前的大電網從屬地位上升到與大電網并列、互為補充的地位。”微電網從業者李先生看到剛剛出臺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后說。 3月22日出爐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創新電網結構形態和運行模式,積極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智能微電網,實現與大電網兼容互補。 在業內人士看來,定位的提升將成為微電網市場升溫的“助燃劑”。 更適應分布式能源發展趨勢 據了解,微電網是指由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能量轉換裝置、負荷、監控和保護裝置等組成的小型發配電系統。 北京北變微電網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祝振鵬告訴記者,微電網有助于促進分布式電源與可再生能源消納,實現對負荷多樣供給,是實現主動式配電網的一種形式。“隨著新能源成本和儲能成本不斷下降,微電網的經濟性已經略有顯現,市場已經進入了商業化應用的階段。” 金風低碳能源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部高級電力市場研究員楊萌認為,《規劃》指明了集中式能源向分布式能源轉型的方向。雖然短期內以大電網為主的格局很難改變,但是隨著我國分布式能源的推進和落地,與之配套的微電網將在能源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祝振鵬看來,隨著微電網在能源格局中定位的提升,行業標準的陸續出臺,微電網的發展將不再局限于自身的收支平衡。 與大電網形成兼容互補關系 祝振鵬向記者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未來,微電網將是電網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隨著越來越多的分布式電源接入配電網,傳統配電網的結構也將發生變化。“換個角度來看,微電網可以看作是大電網的一個可控負荷,實現發電、儲電、自用電以及與外部配電網交互電量的優化控制。” “未來的電網模式應該是大電網與微電網的結合體,大電網的架構是微電網發展的前提條件,而微電網具備接納清潔能源、調節能力超強的特征,能夠為大電網提供補充。”祝振鵬表示,“電網的控制模式將更開放多元,有利于大幅提高電網的系統效率。” 楊萌認為,微電網要與大電網形成兼容互補的關系,必須實現自平衡、弱連接、輕控制、大備用。 “首先需要將分布式電源作為一個半封閉的實體,電網只需調度這個實體,而實體內部的調度由其自發完成,從而實現大電網調節余缺,小實體內部完成優化調度的兼容性運行。”楊萌解釋說,“這就意味著,大電網減輕對微電網的控制,在實體內部實現基本自平衡的同時,在面對一些臨時性的電力不足或電力過剩的情況時,采用弱連接的方式,將大電網作為備用,從而提升電網的整體安全性。” 在市場中不斷完善 據記者了解,與政策屢屢加碼支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對于微電網的投資卻不溫不火。 “頂層設計的明確,為微電網掃除了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祝振鵬表示,“現在需要市場一邊探索,一邊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楊萌認為,微電網的提出旨在實現分布式電源的靈活、高效應用,解決數量龐大、形式多樣的分布式電源并網問題。但現在分布式能源落地碰到了三個“硬釘子”:配電價格機制尚未理順、輔助服務權責仍不明確、綠電消費認證機制不通。 在楊萌看來,當前,微電網的規劃設計還沒有形成較為細致的國家標準和操作流程。對于分布式能源部署來說,也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完善。對于項目審批而言,手續流程還有待簡化。“現有的電力市場尚不完善,導致微電網很難在電力市場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楊萌告訴記者,傳統的電網調度模式,對于分布式能源的源網荷互動限制較大。“在新型電力系統之下,大電網的主要功能將不再是傳輸電能,而是傳輸調節性的電力,或承擔微電網的‘大備用’角色。因此,未來十幾年,大電網的主要職能將逐漸從傳輸電能轉為以補充電力和輔助服務為主。”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