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新型電力系統不僅僅是電力系統本身,更是我國未來能源系統的主體。”在7月5日召開的“加速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研討會上,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研究員康俊杰指出,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新能源大規模替代存量化石能源,將為我國保障能源安全發揮關鍵作用。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經濟性和安全性關乎能源轉型成敗,在討論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路徑的同時,應有配套制度使政策落地。 ■全面支撐降碳目標 康俊杰指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具有多重戰略意義。一是重塑我國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全力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二是推動我國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比過半,石油和天然氣的占比也接近30%,但我國的石油天然氣主要依賴進口,在此背景下,確保能源安全是十分嚴峻的挑戰。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有助于推進我國建設能源強國。”康俊杰進一步分析,“除了助力全球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外,新型電力系統最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是驅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康俊杰指出,新型電力系統建成后,我國電能在終端用能中的占比將達到70%以上,其中,95%以上的電量將來自非化石能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目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發展格局,并實現能源消費的電氣化、電力消費的清潔化。 因此,新型電力系統的主要特征也與傳統電力系統明顯不同。與會專家進一步指出,傳統電力系統的首要任務是滿足居民用電需求,但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新型電力系統要在工業、交通、建筑和生活等多個領域全面實現電代煤、電代油等電能替代,助力全社會深度脫碳,具有全面支撐性。 此外,新型電力系統要突破能源系統的“不可能三角”,達到綠色、經濟、安全的系統平衡。同時,以科技創新支撐用能體系和能源監管體系高效運轉,最終在電力投資貿易與標準制定、能源國際組織、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形成較強的國際影響力。 ■經濟性是主線 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化石能源逐步退出,因此,整個電力系統的轉型成本是否可承受成為核心問題之一。 國網能源研究院顧問蔣麗萍指出,“全球范圍內的多個研究機構及專家團隊都曾指出,能源轉型所帶來的電力系統成本增加是必然趨勢。比如,美國預測未來電力供應成本約上升0.1元/千瓦時,歐洲的電力成本增幅約為0.2元/千瓦時,我國在2030年前,也將有0.05元/千瓦時—0.09元/千瓦時的成本上漲空間。” 蔣麗萍進一步表示,由于電力的公共事業屬性,電力市場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確保電力系統的成本上升在可控范圍內。“新型電力系統很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多元化,各類型的主體角色和數量都會大量增加,因此,更需要電力系統的橫向能源供需體系協同、縱向源網荷儲協同。未來的電力系統是越來越復雜的生態系統,經濟性必須作為重構行業管理措施、優化完善市場機制和構建監管體系的主線,以界定新型電力系統中各利益主體的責權利問題。”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則認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成本不能完全基于電力系統內部的成本來看待,而要將其作為完整的生態系統。“當電力系統有更多的分布式主體接入并形成成熟的商業生態時,各主體都探索出了健康的盈利模式和收益模式,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主體參與到了電力系統的投資及電力的生產和消費中,成為了電力供應體系的一部分。這樣一來,電力系統的投資不見得就只是增加成本,反而能讓更多個人和企業獲利。” 此外,新型電力系統的路徑選擇也關乎其經濟性。當前,業內對此普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新型電力系統中雖然新能源占比走高,但電力的調節能力及基礎保障能力仍需依靠傳統電源,新能源占比越高,就越需要更多的常規電源;另一種觀點認為,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將不存在基荷電源,單純由可再生能源與各種儲能技術構成。 “第一種路徑非常昂貴。”袁家海指出,提供電力平衡的保障性電源不承擔主要發電責任,意味著這樣的電力系統需要雙份的固定資產投資才能保證運行。“而第二種路徑的問題在于,如果僅以新能源支撐發電,電力系統就需要巨大的電力容量冗余度。”袁家海認為,經濟性的路徑選擇,最終都要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結合降碳目標來考量。 ■需加快電改步伐 康俊杰認為,新型電力系統應分為兩個階段來建設,2020年—2035年是1.0階段,2036年—2060年是2.0階段。“在1.0階段,新型電力系統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電力系統的可控可用和經濟性問題。清潔能源的介入會導致電力系統成本增加、穩定性降低,未來應主要解決這些問題。”而在2.0階段,康俊杰認為,新能源開始大規模替代存量化石能源,電力系統和能源系統之間的界限將逐漸模糊。 在康俊杰看來,1.0階段應嚴控煤電裝機規模,加快煤電“三改聯動”,大力建造抽水蓄能、靈活氣電;2.0階段要加大化石能源淘汰力度,發揮煤電的調節和備用能力。同時,大力發展電化學儲能、熱儲能、化學品儲能等新型儲能手段,促進需求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仍需制度和政策支持,比如建設現代能源管理體系、高效運轉的電力批發市場和多樣化的零售市場、科技創新以及配套的碳市場相關機制。” 而在袁家海看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要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加快建設市場化的、面向高比例新能源消納的輔助服務市場。目前,輔助服務,尤其是深度調峰市場,成本仍由發電商分攤。“面向氣候變化推動能源轉型是公共事業,其輔助服務也應是公共產品,受益者是全體用戶。新能源增加后所產生的電網成本、系統運行成本,應逐步讓用戶分擔,理順成本分攤機制。”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