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湖南電力供圖)雙牌水電站工作人員實時監測發電機組運行數據。國網湖南電力員" />
國網湖南電力員工檢查儲能電站設備,保障儲能電站安全穩定運行,為省間電力調峰交易提供支撐。
雙牌水電站工作人員實時監測發電機組運行數據。 國網湖南電力員工檢查儲能電站設備,保障儲能電站安全穩定運行,為省間電力調峰交易提供支撐。 “現在是14時,樂禾食品有限公司已按照建議的時間開始生產,用電設備均已開機,用電負荷上來了。”3月14日,湖南永州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監控分析班員工唐月通過監控發現,10千伏允鎮線供電的部分企業調整生產時段錯峰用電,響應光伏能源消納需求有效果了。這是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運用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實現分布式新能源就近平衡的場景。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后,國網湖南電力貫徹落實公司部署,建設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支撐小微分散資源開發及源網荷儲友好互動。2021年7月份開始,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各項功能陸續上線;10月初基本功能模塊初步成型,接入用戶側削峰資源2417戶,搭建起日前需求響應互動場景。今年2月24日,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電腦端和移動端同步上線。 目前,國網湖南電力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已接入用戶負荷、小水電、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儲能資源等,入駐負荷聚合商32家,構建了小水電頂峰、分布式電源就近平衡、日前需求響應、緊急需求響應、輔助服務市場、小水電流域6個互動響應場景,能夠最大程度激活湖南能源資源稟賦潛力。 聚合可調節負荷資源為電力供需平衡提供支撐 “少用電還能拿紅包,有這樣的好事?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真是不太相信。”4月21日,在永州市經營一家金屬加工廠的胡勇對記者說。 2021年10月25日,在負荷聚合商的指導下,胡勇根據企業生產實時負荷數據,協助企業微調了生產設備年度檢修時間,在16時至18時和18時15分至21時兩個時間段完成兩次響應,幫助電網削峰。企業也獲得了1.83萬元補貼。 國網湖南電力依托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搭建了用戶側可中斷負荷資源參與電網互動的應用場景——電力系統發電能力不足、存在負荷缺口時,負荷集成商、電力用戶精準響應電網削峰需求。 “平臺為電網新增可中斷、可轉移調節資源,保障電力供應、電網安全及電網運行平衡。”國網湖南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計劃處副處長王陽光介紹。 目前,國網湖南電力正持續加大用戶側資源開發力度,借助大數據技術開展潛力客戶分析和識別,做大中央空調、冷鏈等柔性可中斷負荷資源池,備戰迎峰度夏。 匯聚電網“充電寶”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 “接調度通知,韭菜坪儲能電站2時至5時以1.7萬千瓦進行充電。值班人李亞軍和羅小敏到位。” “接調度通知,磨石儲能電站2時至5時30分以6萬千瓦進行充電。值班人周川和姚宇迪到位。” 2021年12月31日凌晨時段,河南省風力發電充沛,開啟省間電力調峰市場。國網湖南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韭菜坪等6個儲能電站運維人員接到通知后全部就位。 運維人員按照要求調整充放電時間段和充電速率,通過在用電低谷時段的后半夜充電,從河南省購入新能源電量13.5萬千瓦時,實現了市場方式下的源網荷儲跨省協同互動。 隨著新能源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電網迫切需要挖掘靈活調節資源。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搭建了負荷側參與調峰市場的應用場景。 “通過輔助服務市場,我們既能讓新能源汽車運營商、用電大客戶等通過調整生產時間降低用電成本,也能更好地促進省間、省內新能源消納。”國網湖南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需求側響應事業部員工張嶺喬介紹。 國網湖南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作為負荷聚合商開展了試點,已簽約填谷響應用戶42戶,可有效上調負荷2.86萬千瓦。該公司還組織開展了實際響應的模擬運行,實現負荷側資源“可上可下”調節,相當于匯聚了電網“充電寶”,依據電網需要充電、放電,靈活響應清潔能源消納需求。 挖掘頂峰調節潛力提高小水電資源利用水平 “湘祁水電廠上游電站當前壩上水位88.4200米,壩下水位76.0400米,出庫流量742.3900立方米/秒,入庫流量618.4200立方米/秒,發電流量722.5900立方米/秒,請注意根據情況及時調整。”4月13日,永州瀟水流域湘祁電站負責人接到國網湖南電力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發送的短信。該廠立即組織相關人員調整生產方式,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增加發電量。 永州瀟水流域共有5個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48.7萬千瓦。年初國網湖南電力利用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開展聚合管理至今,該流域水電同比增發電量1933.29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7733.16噸,減排二氧化碳19274.9噸、二氧化硫579.98噸。依此計算,永州地區全年將增加綠色清潔電能8705萬千瓦時。參與聚合的5家水電企業也可以獲得增發收益。 湖南小水電資源豐富,除了增加清潔電量之外,小水電頂峰調節潛力也亟待挖掘。源荷聚合互動響應平臺為小水電和聚合商提供包括水文數據監測、電站運行數據共享等服務,助力3479家小水電實現聚合管理,形成最大474萬千瓦的頂峰響應能力,相當于一座百萬千瓦級“虛擬電站”,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水能資源利用水平,實現多方互利共贏。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