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新航向 光儲引未來”!2023年9月26日,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指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光電建筑專委會、中國建研院環能科技、建筑安全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亞太未來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華為數字能源承辦,浙江省能源業聯合會儲能分會、上海市太陽能學會、嘉興市光伏行業協會支持的“2023光電建筑行業(秋季)論壇暨分布式光儲一體化發展研討會”在浙江嘉興隆重召開! 會議旨在大力推廣光電建筑行業技術應用,推動建筑光伏高質量規模化發展,促進建筑與光伏行業技術交流和合作。中國建研院環能院副院長、建科環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峙峰、華為數字能源浙江副總經理成新峰出席大會并致辭,以及行業主管部門、央國企、設計院、建筑行業、光伏企業、各地方光伏協會等領導專家200余人參加。本次會議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太陽能中心技術總監 /博士王敏和黃祝連副秘書長共同主持。 嘉賓致辭 孫峙峰總經理在致辭中表示,為進一步發展光電建筑、推動建筑碳中和,在完善光電建筑發展政策體系、標準體系與技術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呼吁:第一,根據用電負荷、需求和變壓器容量,合理規劃光伏建設規模;第二,明確既有建筑增設光伏系統政策的建設程序、主體責任和資質要求等事項;第三,對建筑及設施壽命、防火、材料、結構和載荷等因素充分論證,強化建筑光伏安全管理;第四,盡快建立并推廣建筑光伏發電系統的技術要求與評價規范。相信通過我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光電建筑行業健康、理性和可持續發展。 成新峰副總經理在致辭中闡述了我國分布式光伏發展3個階段性歷程,他表示華為數字能源希望通過在ICT領域和數字能源領域的長期領先的技術積累和行業優勢,從標準、服務、設備等綜合角度,與本地新能源企業、產業組織、標準組織等積極開展全方位合作,創新模式,有效助力長三角地區提升產業規模和經濟性,促進分布式光儲行業健康快速高質量發展,助力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 成果發布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與建筑相結合模式潛力研究”課題受中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廣項目 (CDRESP)項目管理辦公室委托,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建科環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研究工作。課題對我國分布式光伏技術及標準現狀、案例分析及應用模式、推廣模式及發展路徑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進行研究,研究成果提出了政策建議和管理機制,以促進分布式光伏及多種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為國家有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政策支持。 上午主旨報告分享 上午的主旨報告環節由王敏技術總監主持,4位行業專家、領軍企業代表分別做主題報告分享,對分布式光伏、建筑光伏一體化、新型儲能市場發展和相關政策等進行全面分析。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行業發展部副主任王青分享《分布式光伏現狀及光伏產品技術發展分析》主題報告,介紹了2023年上半年我國光伏制造端各環節、光伏市場、工商業和戶用分布式光伏發展情況,分析了我國各省市分布式光伏新增分布情況,及雙碳目標下光伏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并預測了重點省份戶用光伏和工商業光伏裝機潛力。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市太陽能學會理事長代彥軍分享《城市建筑太陽能光伏思考與分析》主題報告,介紹太陽能建筑應用結合的背景、太陽能建筑建筑應用場景及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技術成果應用,并以上海為例,對未來建筑光伏提出發展趨勢和發展技術。 天合光能助理副總裁/天合綠建總工程師羅多在分享《BIPV系統解決方案研究與應用》主題報告時指出,BIPV成功的核心是設計,從建筑、系統、構件進行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施工、一體化竣工驗收、一體化運行,以案例為切入點,介紹了建筑立面BIPV設計要點——標準化設計、通風散熱設計、單元式節點設計等設計內容,并提出了“正向設計”在BIPV推廣前期的重要性。 國網浙江經濟技術研究院電網規劃中心王岑峰分享《浙江省新型儲能發展規劃與配套政策機制研究》主題報告,解讀了浙江省新型儲能發展現狀、發展規劃、政策機制及新型儲能商業模式與經濟性。目前,浙江省電網側儲能可以參與的盈利模式包括容量補貼(需納入示范項目)、電量收益(需納入示范項目)及第三方獨立主體參與輔助服務;用戶側儲能目前主要通過峰谷價差套利實現盈利,按照浙江9月電網企業代理購電電價表,1~10千伏尖峰為1.2507元/千瓦時,低谷電價為0.3340元/千瓦時,考慮15%系統損耗后,用戶側儲能可實現度電收益0.73元/千瓦時左右,遠高于目前0.5元/千瓦時的鋰電池儲能盈利邊界,盈利能力極為可觀。 對話環節 論壇對話環節由嘉興市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主持,參加對話嘉賓分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王珊珊、浙江浙能技術研究院/浙江省白馬湖試驗室首席科學家馬福元、國家電投浙江電力公司儲能業務經理黃峰、華為數字能源浙江產品總監劉凌、雷蒙沃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弗思特副總裁、雷蒙沃總經理張樺、浙江大學嘉興研究院碳中和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泛太能源環境(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江六位專家組成,分別對1、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主旋律下,建筑光伏最核心的問題是什么?成本、政策、美觀、安全、創新、運維、消納等。2、光伏發電占比持續提升背景下,工商業用電峰谷價差有望進一步拉大,工商業儲能盈利能力和裝機意愿如何?通過專家們的解讀和分析,與會人員紛紛表示收獲匪淺,進一步加深我國光電建筑、光儲一體化政策、標準規劃、項目開發、設計、施工、運維等方面理解與見解。 光電建筑標識工作啟動 大會期間,隆重舉行了首批光電建筑標識啟動儀式,光電建筑是通過建筑光伏深度融合,以高比例高質量應用提升建筑節能降碳水平。開展光電建筑標識工作是充分發掘建筑自身光伏供電潛力、保障建筑光伏穩定高效運行、提升建筑節能減排性能角度,讓光電建筑做到綜合全面、安全適用、經濟合理、技術先進,從而規范光電建筑工程質量,保障運行安全可靠性和節能減碳綜合效益,推動光電建筑健康、良性發展,支撐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首批光電建筑標識共有10家單位參與。 下午主旨報告分享 下午的主題報告環節由黃祝連副秘書長主持,8位行業專家、領軍企業代表分別做主題報告分享,對新能源發展形勢、新能源云、碳減排量、標準體系、零碳園區、光電建筑商業模式、創新與發展進行全面分析。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正高級工程師何恒分享《新能源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建議》主題報告,介紹了新能源產業發展驅動因素、發展形勢,介紹了嘉興市、溫州市、常州市新能源發展政策和模式。并提出了發展之策主要舉措有:集聚提質,打造高水平的產業集群;深化創新,強化先進技術攻關;政策惠企,加強要素保障;多維開發,開拓應用場景的四種舉措。 晶澳科技華東大區總監楊恒分享《晶澳高效組件為分布式系統保駕護航》主題報告,對晶澳的主流產品路線和P型產品技術,n型Deepblue 4.0pro產品優勢進行全面介紹和實證數據分析,并對晶澳“光伏+”優秀案例進行分享。 國家電網新能源云首席專家、國網新能源云碳中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函韻分享《新能源云分布式智能電網與戶用光伏減排量交易實踐》主題報告,對分布式智能電網創新場景和分布式光伏減碳交易:打造分布式智能電網零碳示范場景、構建實時精細化能源碳源監測分析、開展智慧化光儲充用柔性控制互動等創新場景、應用數字人民幣構建安全便捷的一站式交易結算流程、深化戶用分布式光伏核證標準升級省級減排方法學等內容進行解讀,并介紹光伏發電及源網荷儲互動調控節能,分布式智能電網零碳示范相應成果。 史陶比爾(杭州)公司可再生能源產品專家高級工程師袁萬強分享《BIPV 直流側連接安全技術交流與分享》主題報告,報告指出,目前光伏系統發生火災,主要是直流側,不可忽視的直流側連接安全,連接器占系統造價2%左右,但是火災風險造成最大卻是最大經濟損失。報告對連接器的由來、技術特點、安全相關要求進行解讀。風險史陶比爾可以為客戶從設計、建設、運維全方位進行服務。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太陽能中心技術總監王敏分享《對建筑光伏標準工作的觀察和思考》主題報告,從建筑光伏市場的觀察、標準對行業的推進作用、建筑光伏標準化組織和現狀等對建筑光伏標準化工作進行解析,以中國建研院光電示范建筑為例,從系統安全、耐久、可靠、節能減碳、自用率等方面解讀了建筑光伏標準體系建設,并重點介紹了光電建筑標識相關工作。 隆基綠能中國政企地區部BIPV銷售總監張雪分享《BIPV 助力城市綠色建筑轉》主題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量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的51%以上,建筑領域節能減碳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之一,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是城市建筑綠色能源轉型最佳途徑。并分享了隆基&森特BIPV在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中的解決方案,重點對隆頂4.0、隆錦、隆行隆基BIPV產品家族進行介紹。 杭州品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立群分享《工業企業節能及能源數字化管理方案》主題報告,杭州品聯在不影響產能的前提下降碳降本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打造綠色低碳/零碳工廠將是碳排放雙控下企業謀生存,迎挑戰。從AI助力源荷互動, 實現清潔能源應用盡用、儲能EMS管理系統、充電樁智慧運營管理、需量優化仿真平臺、全景數字孿生等方面進行介紹,并對梁子湖零碳園區、常州信承瑞源網荷儲一體化、北京經開智慧園區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項目智慧化管理案例進行分享。 武漢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總監高真分享《日新科技光伏零碳園區應用實踐》主題報告,日新科技光伏零碳園是全國首個通過國家建筑節能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認證,取得“零碳園區設計標識”的光伏零碳園區。由武漢日新科技投資建設,融入日新科技二十多年BIPV實踐經驗與華為數字技術。項目位于武漢市梁子湖畔,選取了長江中下游冬冷夏熱地區的徽派、浙派、蘇派及武漢民居等五組典型中式風格的民居構成,主要用于研發、培訓、科普展示及會議。以日新科技BIPV全系列產品及集成技術為基礎,加持華為數字能源技術,結合建筑節能手段進行數字化融合設計,運用智慧能源管理技術對園區碳足跡進行精細化管理,實現園區零碳。 本次大會得到以下學、協會及企業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