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2024年(首屆)全國儲能科學與工程產教融合創新會議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本次會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教育部能動教指委指導,西安交通大學發起并主辦,以推動儲能領域產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協同創新常態化交流機制為目標。會上,300余名產業界和教育界的專家和學者齊聚一堂,共探儲能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共創儲能技術產教融合新未來。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高東鋒、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干部張翼,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冀映秋、陜西省發改委原南水北調辦主任朱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一級專家、中能建數科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峻,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宏安,陜西氫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曄,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副主任張宇龍,升能能源(浙江)有限公司總裁華柳,北京中科富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高金林,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院儲能中心主任王宏剛,陜鼓動力副董事長、總經理陳黨民,福建藍海黑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趙曉東,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李中增,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干部宋振,陜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成小燕,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寧德時代電池研究院副院長王兆翔等來自19家企業、4家行業協會的代表,清華大學教授、北方工業大學副校長陳群,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重慶大學和廈門大學等19所高校的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中心)主任何雅玲,西安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洪軍及師生代表等300余人參加會議。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中心)常務副主任蘭劍主持會議。 洪軍在致辭中指出,儲能技術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西安交大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革命和“雙碳”戰略的重要論述,創辦全國首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并于2021年12月獲批立項建設首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平臺。近年來,西安交大積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依托創新港實現“產教融合 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匯聚“政產學研用金”六方面資源,構建了“1121”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目前,創新港與211家龍頭領軍企業簽署共建聯合研究平臺協議,建立83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校企聯合攻關“卡脖子”技術問題,聯合培養創新卓越人才。洪軍表示,國家儲能平臺是西安交大在儲能領域實施“1121”模式的重要載體,自成立建設以來,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推進科教一體、產教融合,加速實現“四鏈”深度融合。今天我們匯聚在此,共議儲能技術產教融合新未來,希望學校、政府、企業能攜起手來,共商大計、破解難題、聚集力量,為我們國家能源革命作出重要貢獻。 高東鋒代表指導單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西安交通大學儲能專業和國家儲能平臺建設進行了肯定,并圍繞儲能技術產教融合新未來的主題進行了交流。 冀映秋在致辭中談到,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加快培養一批支撐儲能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的高層次緊缺人才,提升國家儲能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和戰略核心科技服務能力是我們教育人承擔的重要使命。陜西作為能源大省和教育大省,是全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同時為國家特別是中西部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能源人才。西安交大作為全國知名高等學府,為我國儲能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新路徑、開辟新通道。他希望立足國家能源安全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強校地、校企合作,共享優質教育和產業資源,激發教育創新活力,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儲能拔尖人才,以更高的歷史站位、更遠的戰略眼光對未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做出戰略規劃和路徑設計。 李峻指出,新型儲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能源體系,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作為首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西安交大國家儲能平臺為儲能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產業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能建數科集團高度重視儲能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積極推動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研發和應用,取得了多項重要科技創新成果,2023年與西安交大國家儲能平臺共同成立儲能技術研究院,目前已有多個科技項目陸續啟動。他強調,產教融合是優化人才培養、促進科技創新和推動產業進步的重要途徑,數科集團將繼續依托其在壓縮空氣儲能領域的積累,積極參與西安交大國家儲能平臺的建設,為推動儲能領域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做出進一步探索。 主題報告環節,何雅玲院士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打造新機制、構建新格局、實現新突破”為題作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儲能技術上升為國家能源戰略,我們亟需打通創新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鏈條。她從打造產教融合新機制、構建人才培養新格局、實現儲能技術新突破等方面,對西安交大儲能專業及國家儲能平臺建設的舉措與成效進行分享。 焦魁、李峻、黃曄、李宏安、王宏剛、李中增也分別作主題報告,圍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就儲能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前沿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交流分享。 下午舉行了儲能專業建設及學術交流分會、儲能前沿技術交流與成果對接分會。儲能專業建設及學術交流分會聚焦儲能領域的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分享了在儲能學科建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國家儲能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創新舉措與建設成效,探討了如何進一步推動儲能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儲能前沿技術交流與成果對接分會集中展示了儲能前沿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圍繞壓縮空氣儲能、高功率鋰離子電池、新型儲能耦合火電調頻等技術,多個科研團隊與儲能龍頭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與對接,促進新型儲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會后,與會人員前往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數字展廳、未來技術學院、國家儲能平臺等地參觀。 為服務國家新時代能源戰略,西安交通大學立足學科發展和人才隊伍優勢,勇立時代潮頭、敢為開路先鋒,在國內首家開設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首家建設儲能科學與工程教學體系,首批入選建設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首家建成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的儲能人才培養體系。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中心)自2021年12月獲批建設以來,與中國能建數科集團、陜西氫能、升能能源、中科富海等行業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計2.18億元,共同成立校企儲能技術聯合研究院13個,組建校企“雙導師”師資隊伍,支撐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2022、2023、2024年連續獲評軟科全國第一。西安交大國家儲能平臺將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動儲能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產業發展,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合作共贏,為儲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與新路徑,為國家加快培養輸送儲能技術領域高精尖缺創新人才,增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我國能源革命貢獻交大力量。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