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中國網獲悉,11月9日至10日,由中冶武勘承辦的首屆全國深地儲能科學與技術大會在武漢圓滿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屆全國深地儲能科學與技術大會主席楊春和,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所長薛強,中冶武勘黨委書記、董事長臧中海在開幕式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屆全國深地儲能科學與技術大會主席楊春和致辭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所長薛強致辭 中冶武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臧中海致辭 大會以“深地儲能挑戰與技術創新”為主題,云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根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紅普、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金聲、中國工程院院士楊春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來斌、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創兵等全國深地儲能領域多位院士專家,圍繞深地儲能行業熱點問題進行交流,旨在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工程師搭建一個高品質的學術交流平臺,推動相關領域重要問題深入研究,分享最新觀點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會徽發布儀式 臧中海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中冶武勘作為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首批全國勘察設計百強企業,先后成立省級科研平臺“湖北省深地儲能技術創新中心”;牽頭承擔國資委未來產業深地儲能板塊重點技術;申報獲批多項省部級重大深地儲能課題;作為技術牽頭單位助力“大冶綠電綠氫制儲加用一體化氫能礦場綜合建設項目”入圍“國家發展改革委清潔低碳氫能創新應用工程”名單;投資、研發、設計、建設全球第二、亞洲首例的湖北大冶深地儲氫科研中試基地,積極布局氫能領域,致力于打通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及氫能產業鏈中儲氫領域“最后一公里”。 楊春和院士作主題報告 孫金聲院士作主題報告 康紅普院士作主題報告 李根生院士作主題報告 張來斌院士作主題報告 周創兵院士作主題報告 會議過程中,各與會院士先后作了提綱挈領的主題報告,楊春和院士分享了“深地儲能的機遇與挑戰”;孫金聲院士介紹了“中國石油萬米深地油氣‘井工程’技術進展與展望”;康紅普院士探討了“深部煤炭地下空間開發及能源化低碳化利用”;李根生院士對“深層地熱資源開采與儲能”進行了深入剖析;張來斌院士分享了“地下儲氣庫風險管控”的經驗;周創兵院士帶來了“巖體多場耦合理論與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專家學者圍繞深地儲能行業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首日下午,臧中海主持了會議技術交流活動,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陳衛忠研究員、中能建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萬明忠董事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鞠楊教授、國家管網集團儲能技術有限公司李建君高級工程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蔣官澄教授分別作會議報告。報告涉及深地儲能領域的模型試驗、數智方法、新型材料、工程實踐及業務展望,內容詳實,直面熱點難點,引起現場熱烈反響。 大會還就鹽穴儲能、人工洞室儲能、多孔介質儲能三種不同儲能場景開設分會場專題討論,現場氛圍熱烈,專家學者間不斷碰撞出學術的火花。深地儲能作為國家積極推動能源變革、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一項關鍵技術,不僅是能源科技的前沿課題,更是推動能源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對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大會合影 近年來,中冶武勘緊跟國家“雙碳”戰略,基于傳統主業優勢拓展新能源及氫能業務,打造氫能產品線,并積極推動產學研用合作,通過持續的技術及商業模式創新,提升該特色細分領域的EPC全產業鏈一體化服務能力,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目前,中冶武勘已通過多項氫能重點課題研發、重大項目策劃等科研生產沉淀,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實力和項目經驗,有力推動了業務轉型與升級。未來,中冶武勘將加強與院士專家的深度合作,持續推進風光儲氫一體化、推動產業規模化,共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