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的需求日益增長,儲能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530萬千瓦/7768萬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2%,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長超過210%。 儲能在裝機量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一方面是同質化嚴重。過去一年里,儲能電芯從0.9元/瓦時降至0.4元/瓦時以下,儲能系統平均價格從1.3元/瓦時降至約0.7元/瓦時以下,增收不增利呈行業普遍情況。另一方面,是能耗高污染大。2023年,鋰電池總產量超過940GWh,占全球78%。在創造了超萬億的產值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壓力。 大力發展儲能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那么,如何推動儲能行業高質量的發展?成為了擺在產業鏈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01 科力遠、中創新航攜手相關政府平臺及基金共同成立碳中和基金 因循上述視角,不少儲能企業在積極探索儲能高質量發展新通路。如科力遠、中創新航等企業,深知在這場綠色能源革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下通過與各方的緊密合作正致力于推動行業創新,共同構建清潔、可持續的能源未來。 在此背景下,6月14日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據悉,該研究院是為響應“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而成立的重要科研與教育平臺,通過整合學校相關領域優勢資源,引入行業產業力量,提升人才、平臺、技術、資金、市場等創新要素聚合裂變效能,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重大技術創新、適用性產業技術應用的創新環,打造碳中和領域重大創新基地。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交叉創新,“產學研用”協同,打通碳中和技術研究領域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題和產業議題。 同日,在科力遠、中創新航以及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相關政府平臺及基金等多方力量推動下,還共同成立了碳中和基金。該基金由基金管理人凱博資本發起并管理,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給予學術及科研指導,基金目標總規模為20億元人民幣。據了解,該基金將依托科力遠在碳中和領域的產業基礎和武漢大學的科研技術優勢,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碳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動新技術、新材料的快速產業化。 有業內人士認為,該基金集合了頭部企業、地方政府、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等相關產業鏈行業,有望進一步打通“經、產、學、研、用”,推動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新的力量。 02 構建產業鏈共同體 實現多方共贏 碳中和研究院及基金成立的意義非凡。 站在行業的角度來說,這是一次探索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在儲能行業面臨的困境下,無法依靠單一個體、單一環節、單一政策、單一商業模式的方式去打通涉及技術、經濟、環保、職業健康等多方面的復雜問題。只有站在產業發展的全局思考,才能破局。 碳中和基金的成立,便是立足于產業發展思考。破路的思路是在有產業優勢和基礎的地區運用組合拳,把產業鏈上下游的優質企業聯合起來,把生態產業基金組建起來,把高校的科研力量組織起來,三位一體,集中區域發力,補鏈、強鏈,形成“自然礦山-電池材料-動力及儲能電池-集成應用-電池回收”的內生循環發展的“強鏈”。 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說,這標志著科力遠大儲能戰略得到進一步深化。日前,科力遠的大儲能業務再次提檔換速。據悉,科力遠的3GWh儲能系統項目已經正式啟動。此次碳中和基金的成立,或將進一步助推科力遠儲能業務發展,夯實科力遠持續搭建的“自然礦山-儲能系統-城市礦山”產業閉環,具有示范價值。 此外,該基金的成立,也將進一步增強各產業鏈企業的協同作用,在技術、資金、創新等方面實現共享。基金公司成立后可進一步滿足合作伙伴戰略發展需求,實現產業聯動效應,加快新能源與儲能項目投資,為聯盟成員的儲能業務拓展、訂單獲取提供資金等資源支持,共同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 面對全球能源結構的深刻變革,科力遠方面表示,公司將繼續攜手各方合作伙伴,不斷探索和實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通過創新驅動和產業協同,科力遠將能夠在綠色能源的浪潮中乘風破浪,開創更加清潔、可持續的未來。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