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儲能電池供貨供不出來,我們現在就在去工廠催單的路上,”一位央企新能源板塊項目負責人近日對記者直呼“行業太火爆”。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人士提到的工廠僅屬于國內一家二線電池廠商,一線電池廠商訂單排期恐怕愈加火爆。 儲能行業是能源結構轉型所催生的行業,剛需特性顯著。雙碳背景下,伴隨著風光快速上量,行業高增速已逐步成為市場共識。上述央企人士所提及的“火爆行情”也折射了一個現象:具有高確定性的下游需求正拉動儲能賽道上游原材料供給,但上游整體出現供給緊張狀態。 記者從多家儲能電池廠商和下游電力系統廠商了解到,整個產業鏈上,上游電池廠商目前有著極強的議價能力。用業內人士的話說便是“貨期也不讓、價格也不讓,儲能電池廠商活生生將乙方做成了甲方”。 實際上,多家機構在提及儲能賽道時,均將2023年視為儲能環節放量的大年。其下游需求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其一為國內大型儲能招標,其二為海外戶儲放量。2023年市場最大增量將來自于國內大儲。 華創證券一份報告顯示,從空間上看,國內各省現已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裝機規劃已超50GW,而2021年底國內累計新型儲能裝機僅5.7GW。 國信證券也認為,中國市場是儲能裝機貢獻的重要來源,2021年國內儲能需求僅10.1GWh,預計到2025年有望超過超100GWh。換言之,國內儲能高增速具備高確定性,2023年賽道高增長性毋庸置疑。 那么,整個儲能賽道上哪一環節最具賺錢效應,是市場最為關注的問題。據了解,目前電化學儲能占據儲能市場主流份額,而電化學儲能系統主要包括:電池系統、電池管理系統BMS、儲能變流器 PCS、能量管理系統EMS等,成本占比分別為 60%、5%、20%、10%。 儲能電池供給會否“復制”動力電池2022年的供需緊張局面,也將是市場所關注的焦點。“公司層面的α來自于其確定性,而其確定性來自于其市場地位,今年盈利偏底部,有一定壁壘,明年盈利有望保持或向上,這些標的將引起市場關注,”華創證券在研報中如是表述。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