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儲能先行示范區建設經驗、啟示與建議 李紅霞1 李楠1 閆曉卿2 (1.國網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研究院 2.國網能源研究院) 在“雙碳”戰略實施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滲透率將持續提高,儲能技術、市場和產業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十年來,青海新能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630萬千瓦,是全國首個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0%的省份。與此同時,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是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壓力增加、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裕度下降等問題愈發凸顯。 為應對上述問題,青海省自2015年起開始探索包含電化學儲能、光熱、抽水蓄能等多元技術路線的儲能解決方案,并于2021年正式提出建設儲能先行示范區。目前全省已建成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11個(共計37.6萬千瓦/51.1萬千瓦時)、光熱電站4座(21萬千瓦);1座抽水蓄能電站(240萬千瓦)已開展前期工作并計劃“十四五”開工建設;先后出臺《青海省千億元鋰電產業發展規劃》《青海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運營規則(試行)》《支持儲能產業發展若干措施(試行)》《青海省國家儲能發展先行示范區行動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從戰略規劃、產業發展、市場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國網青海電力創新開展“區塊鏈+共享儲能”模式,截至今年2月已累計增發新能源電量1億千瓦時,實現了新能源企業與儲能企業互利共贏,為未來我國儲能大規模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 一、青海儲能先行區建設經驗與啟示 一是儲能技術發展需要系統性布局和培育。經過多年探索,青海結合“水+鋰+新能源”的資源稟賦和綠色電力大規模外送的實際需求,初步建立了以水為主、新型儲能為輔、協同發展的模式,并考慮后期與綠氫深度結合。大容量、大規模電力系統儲能應用是近年來的新興事物,目前,抽水蓄能建設要求高,電化學儲能存在安全性低、壽命短等問題,氫儲能大規模商業化利用仍需時日,整體技術路線尚不明朗,容易形成盲目跟風,造成投資浪費。面對不同應用場景,需要立足資源稟賦和電網結構,對不同技術路線組合優化,系統考量,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綜合應用方案。 二是儲能的功能定位亟待明確。按照主流劃分模式,青海當前的儲能應用主要以發電側為主,即通過新能源容量配額方式形成“新能源+儲能”的發展模式,以行政定價借助輔助服務市場回收成本。這種對儲能項目“強制”的要求和“輔助”的定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主體對項目的預期,導致項目質量參差不齊,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因此,亟需通過功能認定、權責劃分等方式確立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主體功能和電力市場中的主體身份,宣傳引導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儲能的不可或缺性,助力政策的實施和市場作用的發揮。 三是儲能運營機制仍待探索和豐富。青海省于2019年出臺《青海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運營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規定儲能參與電網調峰的價格為0.7元/千瓦時,由發電企業均攤;2020年底這一價格下調至0.5元/千瓦時。從實施效果上看,《規則》一定程度激發了市場活力,但后續動力不足。儲能提供的電能量搬遷功能能夠在保障電力供應(容量、電量)、提升電力系統安全水平(調頻、調壓、黑啟動)、提高電能利用效率(減緩調峰電源和輸配電投資)等方面發揮多元價值,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海上風電、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以及分布式新能源快速發展,電力系統對靈活性的需求越來越大,儲能潛在應用場景將不斷增加,需要以多元化的運營機制引導其發展。 四是儲能產業標準體系亟待完善。從近幾年儲能項目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看,儲能電站涉及的設計、運輸、安裝、驗收、投運等多個環節的標準不健全、不規范,電池設備質量參差不齊,調度部門反映“不敢調、調不動”,在安全校核時不僅無法將其作為系統可調用手段,某種程度上甚至還將其視作安全隱患。可見,儲能產品檢測認證、行政審批流程、并網驗收標準的規范化,以及對其參與調度方式、被調度頻次、充放電次數和放電深度等的科學核定,是確保儲能產業具備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 二、對全國大規模發展儲能的建議 一是統籌規劃技術布局。立足各省清潔能源資源稟賦,建立以優勢資源為主、多元技術為輔的協同配置原則,以實際需求為導向,促進儲能技術多元化、多場景發展。根據資源分布大力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按照不同時間尺度需求,推進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長壽命的新型儲能技術研究,避免政策代替市場做技術路線選擇;發揮風光富集優勢,布局氫能新興產業,隨著電解水制氫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可重點關注棄電制氫,布局甲醇、合成氨等綠色化工產業,把風光資源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多路徑推動能源轉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二是完善儲能產業配套政策。從儲能主體功能和獨立地位視角出發,出臺相關配套產業政策,支持儲能投資,確保各階段收益。儲能系統成本偏高及收益偏低是制約當前儲能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因素。為此,建議:一是適當采用稅收減免、產業補貼等激勵機制促進儲能發展。初期可通過給予電量補貼、投資補貼等激勵措施提高經濟性,遠期可通過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調整峰谷價差浮動比例提高盈利水平。二是構建儲能建設的全流程機制體系框架?;趦δ馨l展的關鍵環節和研究策略梳理現有政策,參照同類型成熟行業發展全流程機制體系框架,分析現有配套政策的全面性,建立儲能標準化管理模式。 三是健全儲能市場機制。完善適應儲能的市場價格機制,明確儲能電站多元化收益模式,根據儲能發展情況和技術路線制定合理的交易品種,體現“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參照兩部制電價政策,明確儲能容量電價的實施方式;引入電價疏導機制,將儲能電站建設成本疏導至工商業用戶;通過調整分時峰谷電價差,引導電力用戶借助儲能削峰填谷;探索儲能參與有償調壓、備用、黑啟動等輔助服務的交易機制和運營規則,向儲能發展提供多元場景和廣闊前景。 四是規范儲能標準體系建設。通過儲能產業全流程標準化提升儲能發展水平。以電網系統樞紐平臺為基礎,開展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調度、統一運營的“四統一”儲能建設模式,確保儲能運行的公平及效率。在全面系統梳理儲能行業標準化工作的基礎上,加快從規劃、設計、建設、驗收、運維、調度六個維度推動儲能技術標準體系建設,重點針對新型儲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加快建立健全儲能系統安全監測評估的標準體系,有效指導新建儲能安全穩定并網運行。 |
上一篇:解構釩電池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