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了 “新型儲能”。作為儲能技術實現的主要產品蓄電池,在我國的發展可謂更為迅速。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業務總監劉彥龍表示,2023年是中國新型儲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年,也是行業迅速成長的一年。儲能已經從前期的示范運行到規范運行,去年新型儲能的裝機量是前幾年累積量的兩倍以上,全球總的裝機量也有飛速發展。 新型儲能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以應用普遍的鋰離子電池數據為例,2023年,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940吉瓦時,同比增長達25%,行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在出口貿易上,產業也持續增長,2023年,我國鋰電池出口總額達到457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3%。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深澤表示,依托強大的內需市場及完整產業鏈、供應鏈支撐,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在全球形成制造優勢、產能優勢、創新優勢、人才優勢和競爭優勢,同時也孕育了如寧德時代、比亞迪、中電科藍天、億緯鋰能、南都電源、派能科技、科華數能、欣旺達、中車株洲所等一批中國儲能產業領先品牌。 日前發布的《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中提到,我國從頂層設計、科技研發、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頻頻出臺支持政策,新型儲能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補貼政策方面,截至目前,全國各地正在執行的儲能補貼政策共32項 (市/區級)。目前,國內補貼政策主要以用戶側為主;補貼方式主要以容量補貼、放電補貼和投資補貼為主,補貼方向主要以與分布式光伏結合為主。其中浙江、江蘇、四川、安徽、廣東等地政策出臺最為密集,浙江省龍港市、北京市、重慶市銅梁區等地方政策支持力度較大。 電力市場相關新政不斷推出,僅2023年,各地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等部門發布眾多關于電力市場機制相關政策,利于儲能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收益,并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產業化發展。今年儲能政策繼續積極加碼,3月2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強化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行的政策措施,加強新型儲能試點示范跟蹤評價,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產業進步。 此外,隨著綠電交易機制進一步得到完善,電力用戶與新能源企業簽訂中長期綠電交易合同也將擴展儲能收益渠道。 劉彥龍說,我國儲能市場的拉動與各地支持政策密切相關。目前,全國已有二十多個省份發布了鼓勵或強制新能源配置儲能的政策,配置比例集中在10%-20%之間,時長2小時左右,其中,甘肅部分地區達到4小時。安徽、甘肅、寧夏等地公布多批競爭性配置項目,新能源配置儲能的比例是評分重要權重。這也是今年新型儲能裝機大幅增長的原因之一。此外,江浙滬用戶側工商業儲能比較多,儲能增長速度比較強勁。 縱觀全球,目前,美國、東亞、歐洲和澳大利亞引領了全球新型儲能市場的發展,合計超過全球市場的90%。美、歐、日、澳等國也是主要通過完善市場機制體制和財稅補貼支持等政策,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 以技術突破解決行業痛點 從技術層面,鋰離子電池已經成為目前儲能行業占比最高的蓄電池類型,2023年,全球新型儲能新增裝機中,鋰離子電池占比為92.7%;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中,鋰離子電池占比更是高達94.9%。 “從目前來看,今年,中國對新型儲能的裝機量超出了原來規劃的2025年目標。”劉彥龍說。 劉彥龍表示,總體來看,鋰電儲能已經出現了過剩,我國儲能行業正進入整合和淘汰的階段。目前,這兩年進入儲能領域的企業比較多,層次差異比較大,部分企業生存變得更為艱難?!?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中也提到,當前,儲能設備的 “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尋求技術突破是推動儲能行業發展核心動力,特別是解決該行業主要面臨的成本、壽命、安全等難點痛點問題,促進行業的商業化、規?;l展。 “未來有核心的技術,有技術的創新,保證安全前提下,降低成本增效的產品才能有生存空間。”劉彥龍說。未來從技術來看,儲能賽道各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比如,在國際市場中壓縮空氣儲能占比為1.4%,飛輪儲能占比為0.4%,液流電池占比為1.7%,鈉離子電池占比為1.7%,鉛蓄電池占比為2.0%。 在長時儲能技術方面,我國科研機構不斷探索突破。觀察儲能技術的發展動態,行業領跑者推出多項新技術,諸如,基于大容量電芯,耐高溫電池,5MWh+集成設備,具備云邊協同、PACK級氣體聯動功能的BMS,浸沒式液冷技術,大容量級聯型儲能等新型技術,降低儲能系統的全壽命周期成本,提升儲能的可靠性和本質安全水平,實現與電網的友好互動和高效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軍表示,其所在團隊聯合北京的科技創新優勢單位協同攻關,已研發出400Wh/kg的固態電池,這與目前市場上最先進的300Wh/kg的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相比超出30%。未來一到兩年要突破600Wh/kg固態電池的研發,充電一次可實現1000公里以上續航,并在快速充電、低溫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有大幅提升。 完善行業標準系統建設 劉彥龍表示,新型儲能系統的推廣普及安全運行和產業發展均離不開先進完善的標準。業內人士的共識是,標準體系的完善有利于充分發揮標準在促進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中的引領性和規范性作用,滿足鋰離子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同時,應提高我國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水平和能力,這對于增強國際標準話語權,助力中國標準“走出去”具有深遠意義。 更多企業表示了對標準重要性的重視。中車株洲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針對當前儲能領域的標準問題舉例說,例如,安全方面出臺的標準和法規,大部分集中在電池和電站消防規范上,對并網前儲能電站系統級別安全可靠性測試和驗證的標準體系尚不完善。此外,新型儲能標準體系缺乏國家層面統一規劃和要求,導致執行標準過程中易發生政策間 “沖突”。他建議: 首先,應加快國家層面標準建設,布局各層級標準發展策略,促進國標、行標、地標等協調發展;其次,推進不同地區儲能電站容量建設、設備抽檢和認證要求、并網及涉網測試驗收等方面標準化;最后,加快儲能電站建設、消防驗收、并網驗收等關鍵標準制修訂,加快構網型儲能技術標準制定。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也建議,應提高國內標準技術水平,通過標準引領提升技術進步;此外,他還提出應建設國家質量標準實驗室,開展質量標準共性技術研究等等。 |
下一篇:戶用儲能“叫座”才算“叫好”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