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電芯軍備競賽持續加碼。在本周的第十二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4)上,不乏推出500Ah乃至600Ah以上超大容量電芯的廠商。 貝殼財經記者在展會現場了解到,在過去一年儲能系統價格腰斬背景下,降本依然是大電芯的核心驅動力。而在“向大而行”的另一面,更大容量電芯帶來的安全考驗以及尺寸統一等問題依然待解。 “單純將電芯容量做大目前來說并不是底層原理突破式創新。”鵬輝能源研究院助理院長王康接受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對性價比的追求是市場不變的趨勢,但實現更低成本有多條技術路線,做大容量只是其中之一。 降成本需求下 “大電芯”成儲能行業新趨勢 大電芯已然成為儲能行業最鮮明的趨勢之一。繼去年儲能電池廠商競逐300Ah+大容量電芯后,今年新的競爭水位已然攀升至500Ah+。 在ESIE 2024現場,貝殼財經記者看到多家電池廠商的展臺“C位”均交給了大容量電芯。例如億緯鋰能預計將在今年四季度量產交付的628Ah電芯,南都電源的690Ah超大容量儲能專用電池,蜂巢能源的730Ah大容量儲能短刀電芯等。 為何大電芯成為廠商軍備競賽的方向之一?核心依然是大容量帶來的降本效應。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顯示,至2023年底,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已跌至0.79元/Wh,達到歷史新低,同比下降50%。作為儲能系統中目前成本占比達到六成的電芯,價格在過去一年同樣經歷腰斬。據統計數據,磷酸鐵鋰方形動力電芯今年1月的均價為0.38元/瓦時,較上年同期下降過半。 “現在不降本的話不可能大規模裝機。”一家電芯廠商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天合儲能在此次展會期間宣布確定了500Ah+的技術路線。公司數據顯示,500Ah+電芯相較280Ah電芯降本達25%,較314Ah電芯降本為14%。 海辰儲能在展會上展出了專為長時儲能市場打造的千安時級MIC 1130Ah長時儲能專用電池產品。據公司介紹,通過采用MIC 1130Ah的儲能系統集成效率可提升至35%,能夠幫助直流側儲能系統綜合成本下降25%。 安全性與尺寸統一仍是挑戰 不過在電芯廠商持續追求“大”的同時,上下游配套環節、尺寸統一以及安全性的問題同樣引起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表示,300Ah+磷酸鐵鋰儲能電芯在本征安全方面,實際是比較危險的。大容量電池像320Ah電池,內部溫度可以達到700到900度,超過了磷酸鐵鋰正極分解的溫度500度。此外隨著電池單元充電狀態的增加,大容量磷酸鐵鋰電池熱失控產生的氫氣比例升高,燃爆指數是三元電池的兩倍。 在ESIE現場,有推出了大電芯的廠商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500Ah以上大容量電芯內部的能量密度與目前主流的280Ah、314Ah電芯是一致的,公司產品在研發時同樣會符合國標安全規范,并進行嚴格檢測。 不過也并非所有電芯企業均追求超大容量,部分企業發布的產品相較280Ah容量有所提升,不過依然保持在300Ah+水平,例如瑞普蘭鈞發布的345Ah電芯,遠景儲能推出的350Ah電芯。 就為何不做更大容量電芯,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向貝殼財經等媒體表示,并非因技術做不到,而是大電芯一旦走得過快,行業標準、供應鏈產業鏈以及工藝都難以支持,而行業需要協同發展,因此循序漸進是較為明智的。 天合儲能總裁孫偉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所謂“大”只是一個發展方向,并非無止境地發展。他表示,“大”不能單純認為是電芯的外形尺寸的擴大,而是在合理范圍之內,充分利用體積比能量密度的提升,實現多重利益、多重維度的“大”。 “單純將電芯容量做大目前來說其實并不是底層原理突破式創新。”王康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從技術層面而言做大容量電芯原理是非常明確的,現階段做大容量,更多的挑戰來源于工藝制成,以及成本和性能的平衡。 王康表示,對性價比的追求是市場不變的趨勢,但實現更低成本有多條技術路線,包括技術創新、結構創新、材料創新等,做大容量只是其中的一條解決方案。作為生產廠商必然要順應市場需求,但具體選擇哪一條路線進行降本,不同廠家會有不同的理解與側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
上一篇:降本增效,今年儲能行業“主旋律”
下一篇:新型儲能如何擔當大任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