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將加快綠色發展,到2025年底要兌現對資本市場‘清潔能源占比達90%’的承諾。”中國電力副總裁壽如鋒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力清潔能源合并裝機容量占比達77.07%,同比提升11個百分點。下一步,我們將以市場為‘試金石’,做好長遠布局,通過差異化構建競爭優勢,打造新質生產力排頭兵。” 資產結構更加清潔 2024年上半年,中國電力實現營業收入264.72億元,同比增長24.18%;集團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28.02億元,同比增長51.5%。 截至2023年底,中國電力清潔能源合并裝機容量占比75.39%。截至2024年6月30日,這一數字提升至77.07%,同比提升1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收入占比首次超過60%。 對于兌現“清潔能源占比達90%”承諾面臨的挑戰,壽如鋒表示,項目開發管控趨嚴,清潔能源發展難度有所增加。“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各類電源功能定位、市場環境和發展要求都面臨變化,行業競爭白熱化。公司雖然有很多機會,但面臨不確定性。”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能源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壽如鋒對記者表示,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電力將進一步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鞏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深化改革,優化調整管理模式,促進產業升級,打造更多具有創新性與引領性的新質生產力項目。 “比如,我們研發更高效的光伏風電技術、更安全的數智化儲能技術等。”壽如鋒表示,加快實施“智改數轉”,建設智慧平臺、智慧場站,提升信息化軟實力。 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預測和電力系統優化,中國電力已實現精準調度、智能運維和故障預警,提高了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 協同發展“水火風光” 除了資產結構更加清潔,壽如鋒表示,上半年,中國電力的盈利結構更加均衡,水、火、風、光各板塊全面實現盈利,分別占比15%、22%、39%和23%。同時,中國電力盈利質量更高,現金流進一步提升,經營性凈現金流同比增長67%。 “在存量業務方面,我們深入研判煤價走勢,靈活調整采購策略。上半年,綜合標煤單價為899.9元/噸,同比下降8.3%,節約燃料成本5.5億元。煤電容量電費獲取率約為97%,煤電度電盈利超過2分錢,處于行業領先水平。上半年,中國電力水電發電量10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0%。此外,中國電力積極推進綠電、綠證交易,變現環境屬性價值合計2.66億元。”壽如鋒說。 在充分發揮優質水電、火電調峰調頻能力的基礎上,中國電力推動“水電+綠電”“火電+綠電”有機結合,發揮聯營優勢,“水電風光”協同發展。 談及未來如何優化電源結構,壽如鋒表示,持續推動風電、光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在新能源尤其是大型基地項目、海上風電開發和運營等方面下大力氣;促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提高火電的發電效率,發展靈活調節電源,增強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穩定性;推動儲能產業升級,積極探索“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多能互補模式,實現新型儲能多元化應用,推動儲能與電源協同發展。 為高效落實“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壽如鋒表示,中國電力與投資者緊密交流,將市值表現作為各項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推動業績和市值持續提升,為全體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同時,中國電力積極推進ESG管理工作,成功入選“中國ESG上市公司先鋒100”榜單,并在中誠信綠金國際ESG評級中獲得行業內最高評級。 構建技術“護城河” 談及未來發展,壽如鋒告訴記者,中國電力將瞄準火電升級改造與新能源智慧場站建設,同時深耕儲能、地熱和電化學材料等領域,建立自己的技術“護城河”。 上半年,中國電力聚焦新型電力系統,扎實培育新質生產力。 新型儲能是中國電力布局的重點領域之一。“上半年,我們積極開拓智慧儲能應用場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高安全性浸沒式儲能產品盡早量產、推向市場。”壽如鋒告訴記者,中國電力圍繞新源智儲打造儲能產業鏈,涉及高性能電解液的研發、鋰電池專用滅火劑等,持續攻關新型儲能前沿技術。 中國電力旗下新源智儲成立于2021年7月,具備從電池模組到電站系統全產業鏈產品研發、集成、制造、交付及售后的能力。新源智儲緊抓國內儲能市場爆發式增長帶來的新機遇,實現了快速成長,在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發布的2023年度國內儲能系統出貨量排名中位居第3位。 談及新源智儲未來發展,壽如鋒表示,努力將新源智儲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儲能行業獨角獸企業。 “以市場為‘試金石’,做好長遠布局,通過差異化構建競爭優勢,打造新質生產力排頭兵。”壽如鋒介紹,上半年,中國電力繼續推進交通強國試點工作,力爭全年推廣換電重卡超過7000輛;加大地熱綜合能源開發,力爭北京等區域優質項目落地。 壽如鋒表示,中國電力加快綠色轉型,目標是在2025年底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過90%,成為中國一流的綠色低碳能源供應商;到2035年,成為世界一流的綠色低碳能源供應商。 |
下一篇:儲能消防整改大幕開啟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