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中國網獲悉,1月16日,2024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新技術與應用”成果獲技術發明獎。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陳海生表示,“項目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我們非常榮幸,這是對團隊在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領域所做貢獻的充分肯定。” 基本路徑:可再生能源+儲能 研究團隊發明了不使用化石燃料、不依賴地理條件的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新原理系統,首次提出了“過程對應-參數匹配”設計理論,突破了全工況設計與調控技術;突破了寬工況壓縮機和高負荷膨脹機技術,發明了多型號寬工況壓縮機和高負荷膨脹機;突破了超臨界蓄熱(冷)換熱器技術,發明了“內保溫外承壓”“多流程緊湊式”等新型結構蓄熱(冷)換熱器;建成了國際首套10MW、100MW和300MW示范系統,性能屢創國際記錄,孵化了國際首個該領域獨角獸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陳海生解釋說,原來的電力系統運行主要是火電,火電是可控的電,發電端是可控的,但是用戶端是波動的。通過調節發電端來適應用戶端,以此實現一個動態的平衡,保障整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電力系統100多年來都是這樣運行的,整個電力系統就是建立在動態平衡的基礎上,是以可控的化石能源主要是火電為基礎建立的電力系統。但是隨著‘雙碳’戰略的實施,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是對空氣環境質量等要求的提高,對污染物的控制,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占比已經超過50%。” “目前中國的能源體系或者能源結構面臨著重大轉型,未來的發展大家比較公認的就是‘可再生能源+儲能’,這是一個基本路徑。”陳海生表示,變革有兩個基本的抓手:一個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一個是大力發展儲能,儲能是能源革命的關鍵支撐技術,也是“雙碳”戰略關鍵技術。 發展方向:大規模、高效率、低成本 回顧近20年的研發歷程,陳海生感觸最深的是“堅持”和“專注”。他表示,壓縮空氣儲能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從原理創新、到關鍵技術突破、再到核心裝備研制和系統集成應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需要在逆境中不放棄。“水滴石穿,貴在堅持,團隊正是通過堅守初心和勤奮努力,抓住了機會,才得以實現夢想和目標。同時,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目標一定要有限,只有把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專注到有限的目標上,排除干擾,抵制誘惑,持之以恒地不懈奮斗,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績。這也是我們團隊成立之初就堅持的基本理念:理想、專注、堅持、創新。”陳海生說,20余年來我們團隊就專注于壓縮空氣儲能技術一件事,從1.5兆瓦示范,到10兆瓦,到100兆瓦,到300兆瓦,再到600兆瓦,一步一個臺階,積小成為大成。 談及未來的研究計劃,陳海生表示,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向大規模、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發展,包括系統的單機規模向大功率大容量發展,技術創新促進系統效率進一步提升,產業化發展促進成本進一步降低。“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研發更大規模、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如600兆瓦級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促進壓縮空氣儲能產業化高質量發展。” 人才基石:壓擔子、挑大梁、擔重任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陳海生介紹說,團隊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培養方面總結了一套經驗。首先,注重教育和科技有機結合。在保證專業課教育同時,鼓勵參與科研項目,利用科研項目鞏固教育知識的掌握,同時利用教育知識推動科研項目進展。其次,建立了開放的學習和研究環境,定期組織學術交流和培訓,加強人才教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此外,積極與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開展聯合培養項目,促進人才教育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20年來,團隊經歷了從0-1,從小課題組到大團隊的發展過程,我們非常重視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采取了多項舉措。”陳海生說,首先是給條件,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環境,提供最好的試驗平臺;其次是給機會,給年輕人舞臺,鼓勵他們參與實際項目,積累經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給青年科研人員壓擔子,年輕人成長需要早挑大梁,早擔重任,在重要項目中,鼓勵年輕人做項目經理,當總師,發揮大作用。此外,我們通過交叉組織項目專題會和學術交流會,一方面拓寬視野,緊跟前沿技術,提升學術水平;另一方面深入一線,扎進現場,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