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進程中,長時儲能正從技術概念蛻變為重塑電力系統的關鍵變量。當前業內普遍認為,當新能源發電量在一個國家和地區能源結構中的占比超過20%,4小時以上長時儲能將成為剛需;當裝機占比達到50%至80%時,儲能時長需要達到10小時以上。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已突破35%,但新型儲能4小時以上項目占比不足16%,平均時長僅2.3小時。這種供需錯配凸顯了新能源消納的深層矛盾——風電、光伏的間歇性與電網穩定性需求間的鴻溝,亟須長時儲能來填補,而破解困局有賴于技術、金融、政策三方面協同發力。 在技術方面,長時儲能主流技術尚未跨越商業化“死亡谷”,比如液流電池能量密度低,導致占地面積大;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效率徘徊在60%至70%;氫儲能轉化效率不足50%……這些問題都需要材料革命與系統集成領域的技術攻堅。 可喜的是,中國科學院研發的氯鹽、硝酸鹽混合熔鹽體系將儲熱成本降至800元/噸,華為通過“能源大腦”AI故障預測成功將運維成本降低40%,各領域的技術突破都在不斷修正和重塑成本曲線。 在經濟性層面,長時儲能初始的高額投資也在制約商業化。目前,液流電池單位成本約為2000元/千瓦時,遠超鋰電的500元/千瓦時,疊加海島等特殊場景的運維成本,項目收益率普遍不及6%。 為此,產業界努力通過提高系統的性能來降低成本,包括優化系統、改進生產制造工藝等。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有公司跳出了設備銷售思維,如上海臨港試點通過共享多用戶儲能池,將儲能利用率從30%提升至65%。 在政策機制層面,容量電價缺失導致儲能收益依賴并不穩定的峰谷價差,而碳積分、綠證等環境權益又尚未與儲能收益有效掛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場化動力。下一步,建議能夠提升對液流電池、壓縮空氣等長時儲能的容量補償支持力度和容量租賃比例,并支持參與現貨市場,為儲能提供穩定收益錨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綠證國際互認、隔墻售電等機制創新激活用戶側需求,形成從技術溢價到市場收益的正向循環。 當下,長時儲能正經歷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關鍵節點。這場能源革命的考驗在于,如何將實驗室的創新火花轉化為規模化商業應用,讓長時儲能真正成為支撐“碳中和”時代的萬億元級基建設施。筆者相信,當技術突破、金融工具與制度設計形成合力后,長時儲能將晉升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壓艙石”,重構源網荷儲互動模式,最終實現新能源從補充電源到主力電源的歷史性跨越。 |
上一篇:破局AI“吃電” 儲能產業迎變局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