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大儲、工商儲已雙雙“卷”進0.4元/Wh時代,儲能市場“價格戰”烽煙再起。 先是在中國華電集團6GWh儲能系統(0.5C、0.25C,電池單體容量≥314Ah)采購中,中車株洲所、電工時代、陽光電源、特變電工、易事特、國電南自、華電科工、海博思創、比亞迪,9家入圍中標候選人,給出了0.458元-0.486元/Wh的系統報價范圍,中車株洲所意料之中地報出了0.469元/Wh的低價,低于陽光電源、海博思創、比亞迪等廠商。 隨后在新風光2GWh儲能項目中,一標段1GWh直流側系統方面,10家入圍企業整體報價范圍為0.369元-0.430元/Wh,系統平均報價為0.393元/Wh,其中7家企業報價低于0.4元/Wh,中車株洲所為第一中標候選人,報價0.429元/Wh。二標段1GWh電芯采購中,9家入圍企業,除去異常價格,其余8家報價范圍為0.26元-0.34元/Wh,電芯平均報價為0.279元/Wh。 工商業儲能柜的價格同樣“跌跌不休”。電池中國了解到,短短10天內,弘正儲能0.486元/Wh、長園能源0.478元/Wh的價格,已兩度刷新今年1月博時儲能報出的0.499元/Wh儲能系統最低價。而一年前,工商業儲能的價格還在0.8元/Wh以上。 儲能行業價格不斷創下新低,近30萬家儲能產業鏈企業面臨“生死局”,疊加引領儲能產業市場化改革的“136號文件”實施在即,行業“搶裝潮”興起的同時,反內卷情緒明顯高漲。 01 低價競爭的背后:短期逐利or長期博弈? 提到儲能低價,不得不提到年度“標王”中車株洲所,從公開招標信息看,其曾多次刷新行業最低價,因此也被稱為行業的“價格屠夫”。早在2023年年底,中車株洲所就以0.638元/Wh的價格中標廣東能源集團的儲能系統項目,刷新了當時行業的最低價格紀錄,這也一度被視為日后儲能行業“價格戰”的開端。 此后,2024年7月,中車株洲所以0.435元/Wh的價格,中標包頭鋁業產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Ⅱ標段(直流側)54MW/216MWh項目;今年2月,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2024年第四批儲能系統設備集中采購中標候選人公示,中車株洲所以0.426元/Wh的單價預中標,再次刷新4h儲能系統預中標單價新低。 之所以稱其為“標王”,是因為在2023年,中車株洲所就以“黑馬”姿態超越海博思創,成功登頂國內系統集成商出貨量榜首;2024年,其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在中標容量和訂單金額方面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機構統計數據顯示,其2024年共中標19個儲能系統項目,容量超6.8GWh,是第二名陽光電源中標容量(2.48GWh)的近3倍。 要知道,在中車株洲所的大“盤子”里面,儲能在其軌道交通、新材料、電力電子器件、新能源等幾大板塊中,僅被放在新能源序列的一角,甚至還算不上是一個獨立的業務板塊(隸屬于綜合能源事業部),但其成立只是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已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有分析認為,央企稟賦、資源優勢、多元且低成本的融資渠道,加上強大的技術積累以及驚人的成本控制力,都是其能在儲能領域“狂飆”的底氣。 據電池中國了解,事實上,中車株洲所并非儲能新兵,其在動力電池行業深耕已超20載,具備電池Pack、電池簇、BMS、PCS、EMS等全產業鏈的研發生產能力。并且通過其在軌道交通多年的沉淀,在新能源裝備領域延伸出儲能和新型電力系統等,構建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其在電芯、溫控、BMS、EMS等各領域都集結了一批實力強勁的合作伙伴,也是其得以迅猛發展的強大助力。 與中車株洲所天然有著豐富的資源稟賦,低價策略更像是“用主業利潤補貼新興市場”的戰略性虧損不同,在工商業儲能領域,多位企業負責人直言,民營企業給出低價,“賠本賺吆喝”的目的更多是為了起到引流的作用,試圖在拿到足夠訂單后,通過大訂單采購搭建完整的供應鏈,倒逼這個產業鏈生產成本下降。 顯然,“卷價格”不是目的,而是儲能產業鏈企業試圖通過低價策略搶占訂單,試圖“以虧損換市場”,本質上還是行業發展初期野蠻生長的縮影。至于收益率到底如何,時間終究會給出答案。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新能源配儲,還是工商業儲能,過去一直高度依賴政策,如今伴隨“強制配儲”的退出,儲能商業模式迎來市場化考驗。 02 “搶裝潮”興起,行業反內卷情緒高漲 今年2月,“136號文”出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規定存量項目(2025年6月1日前并網)采用“差價結算機制”,確保其收益不低于原機制電價,但需逐步縮減保障電量比例;增量項目(2025年6月1日后并網)則完全通過市場競爭確定電價。 從業者普遍反饋,近期行業內已出現“搶裝潮”,搶著在政策6月1日新老劃段時間節點前上馬一批項目,以拿到結算差價,但對于6月1日后的項目,即使是央/國企,也只能在徘徊中觀望,一邊焦急等待著地方細則的動向,一邊加班加點更新投資收益率測算模型。 有行業人士指出,“原來強制配儲政策下的很多產能將會處于閑置狀態”。 目前行業正在形成新的共識——2025年儲能行業將經歷深度洗牌。很多從業者面對當下已經內卷到無毛利,甚至負毛利去做項目的現狀,痛心疾呼“希望大家都可以坐下來喝喝茶,都收一下手,沒有必要那么卷。這樣設備廠商、投資方、建設方、EPC方的利潤都會稍微高一點。” 萬金儲能董事長表示,“打價格戰大家都很痛苦。不降價,可能就沒有競爭優勢,就拿不到訂單;降價以后就沒有利潤,長此以往企業還是生存不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行業內卷的同時,也在極大推動著技術降本與規模效應。頭部玩家或在細分領域有著自身優勢的企業,不斷通過技術創新使自己的產品更具差異性,成本更低、功能更強、性能更優、服務更好,以“卷價值”替代“卷價格”。如此,也推動著磷酸鐵鋰儲能電芯從2023年初的0.9元-1.0元/Wh降至目前的0.3元/Wh左右,降幅近70%。此外,大容量電芯的日益普及,也進一步降低了系統集成成本。 |
上一篇:瞭望丨新型儲能出海需破“三關”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