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地方氣候行動力項目組 中美貿易經歷了戲劇不斷、高潮迭起的一個半月。中國出口美國的儲能鋰電池關稅一度在2025年4月被抬到173%之后,5月12日,中美雙方于日內瓦經貿會談后發布聯合聲明,美方將對中方全部進口產品加征30%關稅。中美關稅之戰遠未結束,仍在重塑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的競爭格局與發展走向。 2024年,中國儲能鋰電池出口中歐美市場占比高達73%。現在美國高額關稅政策直接收縮了對華儲能需求,歐洲也呈現短期觀望態度,長期將減少對中國儲能電池供應鏈的依賴。中國作為為全球提供超九成儲能電池出貨量的國家,正面臨一個更為割裂且不確定性加劇的全球儲能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儲能裝機增長仍保持韌性,以鋰離子電池為主的新型儲能新增裝機有望在2025年超過30GW,并在2025-2030年年平均至少新增儲能裝機26.3GW。在此形勢下,中國新型儲能產業亟需依托“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通過“外循環”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同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提升行業競爭力、確保能源安全。本文聚焦“雙輪戰略”的落地路徑以及由此帶來的戰略機遇。 新興市場為儲能產業 打開“外循環”路徑 2025年04月23日,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發展若干舉措的通知》提出,鼓勵民營企業高質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儲能等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隨著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正在成為全球儲能新的增長點。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在凈零排放情景下,到2030年,除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在全球電池儲能裝機中占比達25%。 東南亞地區電力缺口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機遇并存,儲能作為配套解決方案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預計今年累計裝機將達到12GWh,同比增長50%,到2030年新增裝機總規模將接近15GWh。以越南為例,其政府宣布將投入1363億美元,大幅提升可再生能能源占比,預計2030年光伏發電占比超25%,成為國內第一大電力來源。伴隨光伏裝機的激增,儲能需求也迅速攀升,根據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數據越南已成為中國鋰電池的第三大出口市場。 中東地區積極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和友好的貿易環境,為儲能產業帶來廣闊機遇。2025年,中東地區預計新增儲能裝機將達到20GWh,同比增長350%以上,成為全球市場最大增量的地區。到2030年,沙特和阿聯酋分別計劃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0GW和19.8GW,將釋放約57.4 GW的大儲需求。盡管當地電力產業國有化程度高,中國與中東國家良好的商貿合作基礎,以及相對低的進口關稅(如沙特、阿聯酋、埃及等國的關稅均在5%以內),仍為中國儲能產品的出口提供了有利條件。今年第一季度,沙特已經成為中國鋰電池第八大出口市場,出口額同比增長高達2706.4%。 非洲現在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的新型高地,新能源裝機需求快速增長。近年,非洲聯盟推出了“非洲綠色能源倡議”、“非洲能源合伙計劃”、“非洲能源協議”和“2030年非洲能源戰略”,并成立了可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基金,以鼓勵各國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滿足發展需求,推動非洲儲能裝機容量從2017年的31MWh躍升至2024年的1600MWh,預計到2030年和2040年將分別達到4.8GW和7.7GW。 在貿易戰和地緣政治沖擊下,中國儲能企業加速開拓東南亞、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加之國家層面對“綠色出海”政策的大力支持,不僅能夠彌補因歐美關稅壁壘導致的出口缺口,更可借此助力當地清潔能源轉型,實現雙邊互利。但需要警惕的是,若只是單純將之前原本出口歐美的產品轉向其他市場,可能對當地可再生能源產業造成沖擊,抑或導致當地形成產業依賴、加劇中國企業對當地市場的壟斷,這不利于保持良好的經貿合作關系。 政策引導促進 儲能產業“內循環” 在國際貿易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中國儲能產業亟需穩定國內市場的支撐。今年以來,從政策引導到產業發展,中國儲能產業也在探索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深耕”的道路。 2月,以新能源全面入市為標志的“136號文”的橫空出世,“強制配儲”時代告一段落,儲能開始擺脫其“附屬”資源地位,正式邁入市場化競爭新階段。 為助力儲能企業憑借市場化手段提升競爭力,4月,《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基本規則》首次把儲能企業納入輔助服務市場,明確儲能可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頻率調節、備用容量和黑啟動等交易,在傳統收益模式下開拓市場化收入,進一步激發新型儲能的建設活力。幾天后,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394號文”落地,提出到2025年底實現現貨市場全覆蓋,并通過分時電價形成價格信號,鼓勵儲能等新型主體通過在削峰填谷、優化電能質量等服務中,靈活捕捉電價差收益,引導新型儲能產業從“依靠行政指令”的被動發展模式向“市場實際需求激活經濟效益”理性高質量成長轉變。 地方層面,各省也紛紛通過價格激勵信號,引導儲能項目投建與運營,以提升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節能力和經濟效益。例如,內蒙古則率先全國設立獨立儲能容量補償機制,補償標準最高、期限最長;陜西推動虛擬電廠參與現貨和輔助服務市場,劃定最低調節規模與時長;海南由無調峰機組分攤儲能充放電價差;安徽允許獨立儲能和虛擬電廠“報量報價”或“自調度”參與現貨交易;河北首創“雙向電價”機制,免除充電環節多項附加費并延長高容量電價激勵期。各地通過這些差異化、電價杠桿和補償機制的部署,不僅增強了電網對新能源的吸納能力,也大幅改善了儲能項目的盈利前景。 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新增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功率為5.03GW,能量容量為11.79GWh,與去年同期相比功率下降1.5%,能量容量下降5.5%。這是自2020年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以來首次出現季度新增裝機量負增長。但是從應用分布上看,同期獨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占比超50%,電網側新增裝機規模擴大,功率和容量分別增長46%和48%;北方與西部重點省份的源、網側儲能項目的規模化落地與并網,均使得獨立儲能的市場化價值被進一步挖掘;以及混合與長時儲能技術的加速試點與可復制性推廣,表明中國新型儲能產業正在告別單純的“裝機規模增長”,努力實現“價值覺醒”與“高質量發展”。 在謀創新方面,新型儲能項目及向相關產品更是“多點開花”,儲能企業積極通過產品與服務創新拓展國內市場需求。頭部企業推出靈活多樣的儲能產品組合和智能化運維平臺,提升了項目可用性和投資回報,進一步增強了市場信心,助力儲能應用規模化發展。 “外循環”加速新興市場布局, “內循環”深化電力市場改革 深化國內市場“內循環”布局,擴大國內需求是抵御外部不確定性的“壓艙石”。首先不斷完善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現貨和輔助服務市場的交易機制,推動多市場聯動,在削峰填谷、調頻等場景中形成清晰的價格信號,幫助儲能形成可持續商業模式,提升各地發展儲能的積極性。企業方面,應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儲能技術經濟性和安全性,滿足市場對高性能儲能系統的需求,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優化“外循環”國際合作模式。隨著“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國企業對于國際環境的戰略認知不斷增強,在全球規則持續演變下的適應力與增長韌性也逐步提升。對于高度依賴“出海”的儲能企業而言,有必要完成角色定位的升級,從單純的“經濟”參與者轉型為推動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綠色轉型的重要建設者與責任擔當者。為此,建議在“產品+服務+投資”三位一體模式基礎上,與當地政府、金融機構和產業伙伴通過共建示范項目、技術培訓等,因地制宜地開展本土化生產、運維與人才培養。如此既能鞏固中國儲能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能為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地區的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帶來可持續紅利,同時提升中國在全球綠色競爭中的領導地位。 促進內外循環信息互通。在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加強信息互通是實現“雙循環”協同增效的關鍵。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等雙多邊合作機制,鼓勵行業協會、智庫機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海外市場信息、政策法規解讀等服務,幫助企業在動態變化的國際環境中迅速調整戰略和資源配置。通過強化信息共享和政策協同,將內外循環優勢有效對接,進一步釋放儲能產業的整體活力。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