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市場正掀起一波“非理性回彈”——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5月的6.05萬元/噸,飆升至7月的7.7萬元/噸區間,短短兩個月漲幅超25%。 這輪暴漲背后,是新能源車與儲能需求增長的短期刺激,疊加減產限產等供應端擾動消息的推波助瀾。然而,鋰價回暖之下暗藏隱憂:全球鋰資源過剩格局未改,產能釋放壓力猶存。這輪反彈究竟是供需拐點的前兆,還是資本炒作下的曇花一現?下半年鋰價將呈現何種走勢? 供應端減產情緒強烈 此輪碳酸鋰價格上漲的直接觸發點,主要受供給端減產預期情緒驅動。網傳宜春市自然資源局7月14日下發文件,對轄區內8家鋰礦企業進行歷史審批問題核查,對審批流程不合規、環保未達標或越界開采,越級審批等問題進行整改;7月17日,藏格礦業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藏格鋰業因違規開采行為已被責令停產、整改。 “市場擔憂后續江西等地的鋰云母礦企可能同樣因采礦證續期問題面臨產能收縮,從而放大了市場對供給缺口的恐慌。”某期貨碳酸鋰產品經理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從實際供需結構來看,當前碳酸鋰采購仍以長期協議和客供訂單為主,現貨市場零單交易規模有限。終端需求并未出現實質性大幅增長,呈現出“強預期,弱現實”的市場特征,這種狀態或難以支撐價格持續高位運行。 碳酸鋰作為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關鍵原料,其價格走勢直接反映了鋰電產業鏈的供需格局變化。過去十年,行業已歷經兩輪周期波動:2015—2019年首輪周期中,隨著新能源汽車政策驅動需求釋放,價格從4萬元/噸飆升至18萬元/噸后回落;2020年開啟的第二輪周期波動更為劇烈,全球鋰電需求爆發式增長,而鋰資源開發受3—5年投產周期制約,供需嚴重錯配,價格從2020年低點飆升至2022年60萬元/噸的歷史峰值,又因大量資本涌入跌至6萬元/噸水平,這一價格水平已逼近部分高成本產能的生產成本線,行業陷入“越虧損越生產,越生產越虧損”的困境。 在新能源汽車“反內卷”背景下,產業鏈企業主動調整經營策略,通過產能自律、庫存優化等方式期望擺脫“低價競爭”,市場對供應端減產情緒強烈。 下半年或延續過剩格局 但從實際供需格局來看,碳酸鋰產業短期內難言反轉。 上述產品經理指出,下游正極材料廠對此輪價格上漲的接受意愿較低,普遍采取長協加量的形式滿足生產。僅有部分企業因剛需采購需求對市場價格形成支撐,推動碳酸鋰價格中樞持續上移。從供應端來看,一二線鋰鹽廠憑借其低成本、一體化優勢不斷擴大市場份額,預計下半年國內碳酸鋰總產量將同比增長超30%。與此同時,海外市場仍呈一定增量,智利發貨高位維穩,阿根廷產量不斷提升。綜合來看,碳酸鋰供應量依然較為強勁,預計下半年碳酸鋰將持續過剩格局。 數據顯示,今年1—6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40.3%,但6月單月同比增速已降至26.7%,高基數效應下增速自然放緩;儲能方面,政策叫停新能源強制配儲,今年一季度,國內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5.03吉瓦/11.79 吉瓦時,同比下降1.5%/5.5%。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當前碳酸鋰市場仍處于深度博弈階段,呈現出典型的“弱平衡”特征。下游電池及整車企業需求增速放緩,采購維持剛需;上游廠商則通過主動停產減產來穩定價格。這種供需拉鋸使得碳酸鋰價格進入僵持階段——一方面,常規需求難以支撐價格大幅反彈;另一方面,高成本礦山的價格底線又構筑了有力支撐。行業正經歷漫長的產能出清過程,價格或在成本線附近持續震蕩,直至新的供需平衡出現。 企業積極應對周期波動 在行業深度調整背景下,碳酸鋰企業不得不優化定價機制、實施一體化布局等策略來應對周期波動。 近日,碳酸鋰龍頭企業天齊鋰業披露2025年半年報預告:實現凈利潤為0元至1.55億元,扭虧為盈。天齊鋰業表示,受鋰產品市場波動影響,公司鋰產品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下降,但得益于公司控股子公司Windfield Holdings Pty Ltd鋰礦定價周期縮短,其全資子公司TalisonLithium Pty Ltd化學級鋰精礦定價機制與公司鋰化工產品銷售定價機制在以前年度存在的時間周期錯配的影響已大幅減弱。 “企業增長邏輯源于自身經營優化而非行業整體復蘇。”于清教指出,天齊鋰業通過定價機制優化(季度定價調整為月度定價),提升企業對市場價格波動的響應速度,有效緩解成本錯配壓力并平滑業績波動,但同時也因更貼近現貨價格而壓縮了盈利空間;贛鋒鋰業則依托全產業鏈一體化布局(資源—材料—電池回收)分散經營風險,不過,重資產運營及多元化管理對成本控制和資源協同提出更高要求。 “月度定價機制憑借其市場敏感性和快速響應能力,正成為企業維持現金流健康的關鍵工具。”上述產品經理進一步指出,目前,行業頭部企業仍能保持一定利潤,中小企業在價格倒掛壓力下將面臨愈發艱難的生存危機,具備資金優勢的頭部企業或通過兼并收購實現低成本擴張,從而加速行業整體產能出清。 |
上一篇:儲能系統第一股的海外進擊之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