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9日,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3)在北京首鋼會展中心盛大召開。ESIE2023由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中國能源研究會和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聯合主辦。 4月7日,開幕式現場,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在致辭中表示,目前我國新型儲能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規模化發展趨勢更加強勁和產業化發展穩步推進三方面的主要特點,同時提出作為新技術、新業態,新型儲能發展還面臨諸多風險挑戰,重點統籌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建設與運用的關系,既要加快規劃建設,更要注重調度運用。二是處理好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三是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 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 向海平 以下為發言實錄: 向海平: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嘉賓: 四月的北京,春暖花開、生機勃勃。很高興與大家歡聚一堂,參加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在此,我謹代表國家能源局,對本次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國能源工作及科技創新事業的各位領導、專家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風高浪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源泉,全球能源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得益于新能源技術快速進步、成本大幅下降,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發展,通過源網荷儲科學有效的技術匹配和互補互動,為未來我國和全球能源安全保供提供了可行路徑,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加速推進。 新型儲能是深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支撐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技術和基礎裝備,對促進能源科技變革和自立自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國家能源局高度重視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特別是2021年以來,我局會同有關部門連續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初步構建了以頂層設計文件為引導,以項目管理、調度運用、市場機制、價格和安全管理等專項政策為支撐,以試點示范、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標準體系等共性政策為保障的行業發展政策體系,為各級政府、行業企業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在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和各市場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型儲能發展呈現三方面的主要特點。 一是多元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鋰離子電池儲能加速發展,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飛輪等多種儲能取得關鍵技術創新突破,實現規模化示范應用,鈉離子電池、重力儲能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新型儲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在促進新能源消納、支撐電力系統安全運行、保障能源電力供應、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二是規模化發展趨勢更加強勁。根據各省能源主管部門提供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超過870萬千瓦,比2021年底增長超過110%,裝機規模居全球首位。各地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超過40萬千瓦的省份中,近70%的省份的裝機規模增長超過100%。 三是產業化發展穩步推進。隨著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化,新型儲能參與各類電力市場的機制不斷完善,社會投資積極活躍,帶動新型儲能高速發展,產業鏈體系日趨完善。標準體系逐步健全,我局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印發《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推動健全基礎通用、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維護、安全應急等8個領域的標準體系,為產業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在看到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作為新技術、新業態,新型儲能發展還面臨諸多風險挑戰。當前,要重點統籌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處理好建設與運用的關系。高度重視新型儲能作為電力系統的工具屬性,既要加快規劃建設,更要注重調度運用。堅持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著力推動新型儲能科學優先調用,更好支撐新能源更大規模開發利用,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二是處理好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深刻認識新型儲能技術仍在快速進步、成本仍然較高的現狀,著眼中長期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大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加快建立新型儲能等各類調節性資源成本疏導機制,強化產業鏈統籌布局,著力推動構建技術、市場、機制多輪驅動的發展格局,為新型儲能可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三是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安全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要統籌全產業鏈、項目全生命周期安全,加快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管理措施投入。同時,高質量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要持續加大新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以技術創新推進高質量安全發展。 各位專家、朋友們,新型儲能尚處于產業化初級階段,肩負著艱巨使命,需要全行業攜手并進、戮力同行。希望大家通過本次大會,凝心聚力、碰撞智慧,強化“政產學研用金”互信共識,深化源網荷儲協調一體化發展,共同推動新型儲能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支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做出新的貢獻。 最后,感謝中國能源研究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搭建行業交流互鑒平臺。預祝峰會暨展覽會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以上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嘉賓本人審核)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