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中國網獲悉,5月12日,在中國新聞社與能源基金會聯合舉辦的2023年第一期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永東表示,新型儲能將成為電力系統調節的重要力量,預計2023年電化學儲能電站新增裝機將爆發式增長。 劉永東說,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預計2023年我國風電、光伏將新增裝機容量160GW(吉瓦)左右,按2022年新能源配儲增長率保持不變預估,2023年將新增新能源配儲5.62GW。考慮電網側儲能電站的增長和地方政府可能放松的用戶側儲能電站限制政策等多種因素,預計2023年電化學儲能電站的新增裝機將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劉永東介紹稱,儲能是支撐發電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消納的關鍵技術,是提升電網調節能力、綜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撐,也是支撐用戶側能源管理和電能質量的有效手段。儲能形態比較多,有電化學、機械、電磁等。但目前技術發展較快、產業規模較大的,主要是以鋰離子電池為主的電化學儲能。電化學儲能等新型儲能可在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各個場景廣泛發揮作用,有助于滿足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和用能方式升級帶來的系統平衡新需求,應用前景廣闊。 劉永東表示,從近中期來看,新型儲能經濟優勢不夠明顯,仍需統籌發展抽水蓄能、火電靈活性改造、需求響應等靈活調節資源,作為有益補充。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新型儲能將成為電力系統調節的重要力量。 劉永東指出,2022年是我國電化學儲能電站投產運行快速增長的一年,極大地促進了上游儲能制造行業的規模發展,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各界對電化學儲能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據統計,2022年在建電站300座,總功率11.70GW、總能量29.03GWh(吉瓦時)。 但劉永東也強調,電化學儲能電站也面臨許多深層次問題,這其中既有產品質量需要加強、電站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有新能源配儲制度優化、新型儲能商業模式探索、電力市場建設等深層次問題。 比如管理問題,劉永東認為,目前我國電化學儲能電站還沒有建立起類似常規電源的成熟完備的電站建設、驗收、運維制度體系,租賃使用、代為運維的各方職責還需要進一步分解明確。針對電化學儲能電站特有的電池安全監測系統建設還處于剛起步階段,安全預警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優化。 為此,劉永東提出建議: 一是要全面統籌配置和運行機制。借鑒抽蓄模式發展新型儲能,逐步擴大獨立儲能、共享儲能比例;因地制宜配置儲能規模和型式;完善新型儲能參與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機制;出臺新型儲能容量電價機制。 二是要加快技術創新迭代。推動包括鈉離子電池等多元化技術開發,突破全過程安全技術,創新智慧調控技術。 三是要加強全流程安全管理。健全儲能電站安全監管機制,規范儲能電站全過程質量管理,加快完善儲能安全技術標準等。 四是要完善全產業鏈標準設計,包括規劃設計、施工及驗收、電站并網、運行維護等領域。(完)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