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儲能發展高峰論壇同大會主論壇同時段進行,但這場延伸活動現場依舊“滿滿當當”,工作人員臨時加了3排椅子才勉強夠坐。“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一位剛從機場趕來的嘉賓說。 儲能產業預期市場規模將達萬億元級別,是今年最受關注的風口熱點。在動力電池發展勢頭迅猛的背景下,如何往前一步,快速切入儲能產業這條萬億新賽道?大家在這場高峰論壇上展開探討、尋找共識。 趨勢明顯 調峰填谷作用大,儲能產業新賽道發令槍已響 “在內蒙古,大唐托克托電廠正在打造千萬千瓦級‘風光火熱儲’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示范基地……”中國大唐集團總經理劉明勝在論壇上娓娓道來,風光火熱一起發電,再通過新型儲能的調峰填谷功能實現穩定出力,讓這座世界在役最大火電廠實現綠色轉型。 “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基礎和技術裝備,也是催生國內能源新業態,搶占國際競爭新高地的重要領域。”劉明勝表示,新賽道發令槍已響,公司正大力發展新型儲能,已落地一批創新項目。 在中國,新型儲能技術發展呈現多元化態勢,產業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的車道。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介紹,截至去年底,全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870萬千瓦,較上年增長110%以上,居世界首位。 快速發展,源于市場與政策的雙重驅動—— 向海平表示,隨著電力需求和電力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將加快構建,儲能產業的市場前景越來越廣闊。“需要通過發揮新型儲能的調峰填谷等功能,彌補可再生能源的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等缺陷,維護和促進電力系統平衡穩定。” 向海平說,政策層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已先后印發《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政策體系初步構建。據不完全統計,各級地方政府已出臺儲能相關補貼政策超60項,也有效地調動了市場主體投資建設的積極性。 挑戰在前 從動力電池延伸到儲能產業,安全和成本是難點 按照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新型儲能將多條技術路線并舉。在歐盟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席教授孫金華看來,中國是動力電池領域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與之相契合的電化學儲能具有先發優勢,近些年發展更為迅猛。“2020年9.2%,2021年12.1%,2022年更是已接近20%……” 不過,電化學儲能短板也暴露出來。孫金華介紹,全球已建成規?;娀瘜W儲能電站超5000個,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生了70多起火災。“2020年之前,大部分火災是三元鋰電池引發的?,F在我國已明確規定三元鋰電池不能用于儲能。盡管如此,對其他以電化學儲能為基礎的新型儲能設備,也不能掉以輕心。” “大容量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如何控制發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盛虹動能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春祥表示,要從電池本身及系統層面來防止熱失控。“讓電池本身更穩定的同時,還要在系統層面集成防控措施,如精準監測電池的電壓、電流、溫度,并通過云端人工智能模型預測壽命,提前采取措施預防熱失控……” 成本也是新型儲能技術推廣應用的攔路虎。國家電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惠東說,目前,著眼于保安全、保供應布局的儲能項目,對經濟性要求偏弱,“不過從長遠來看,通過儲能實現盈利,是儲能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如何降低成本?在此次論壇上也有了一些新思路。 中國大唐集團科學技術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儲能技術總監李同輝介紹,在電化學儲能方面,可同時推進鋰電和鈉電兩類技術路線,“前者成本還有下降空間,后者成本已經具有顯著優勢。”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卓曉軍表示,動力電池面臨大規模“退役潮”,將激發千億級回收利用市場,“我們已在動力電池材料回收、梯次利用等領域重點發力,希望能更高效地利用退役動力電池資源,開發更具競爭力的儲能產品。”(記者 吳憂) (四川日報)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