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正以科技創新和政策引領推動新能源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型儲能作為電網靈活性調節的關鍵支撐技術,是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抓手。然而,技術瓶頸、市場化機制缺失、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足等問題仍制約著新型儲能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值此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結合國家能源工作會議及最新政策導向,本文從科技攻關、政策機制、評價體系三方面提出建議,旨在為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夯實能源轉型根基提供參考。 一、強化科技攻關,加大高壓大功率變流技術與控制理論的研究 新型儲能電站的核心在于高效、安全、穩定的能量轉換能力,以及必要時提供穩定電網的能力。當前儲能逆變器技術路線由光伏變流技術演繹而成,但由于儲能電芯的電壓源特性不同于光伏電池的電流源特性,使得儲能電芯在直流側規模化并聯成組使用時出現了新的問題:環流問題導致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儲能電芯的性能,帶來儲能電站度電成本增加及安全隱患的問題,因此迫切要求采用電池簇單簇逆變的集成技術方案。另一方面隨著新能源裝機逐年擴大,且源網荷儲項目的增加,構網型控制技術方案也將是儲能控制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要提升儲能設備的構網能力,要求儲能設備具備更大的單機功率、更高的直接接入電壓等級,對變流器的拓撲及控制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級聯型高壓大功率變流技術兼具電池單簇逆變與單機功率大的優點,很好地適應大容量儲能電站的建設及構網場景的應用,通過多個百兆網電站的使用,已充分證明其高能效、強構網、高安全等特點,并將儲能電站綜合效率從82%提升至90%以上。但該技術路線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國內投入研發的企業不多且研發周期長,當前,歐美企業在此領域已形成技術壁壘,中國亟需通過國家科技專項支持,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重點攻關拓撲結構優化、器件耐壓能力提升等關鍵技術,大力推進這一電芯友好型電力變換技術的研發。 二、以政策機制為驅動,加速市場化配儲進程 根據國家能源局相關文件,市場化配儲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為使得儲能產業價值回歸,建議加快相關機制建設。 1. 加速共享儲能的配套制度建設 儲能的價值是多元化的,儲能通過在特定安裝位置實現電能量的交易來體現其價值是不充分的。電力輔助服務政策的理念,體現了誰受益誰承擔的基本原則,但目前我們很多地方輔助服務政策尚不完善,部分還停留在傳統的電力系統層面,跟不上新能源快速發展的步伐,實際政策效果也欠佳,需要逐個破解分析并完善。儲能作為新的市場主體,應鼓勵其發揮性能優勢,通過公平的激勵政策獲得收益。 2. 加快推進虛擬電廠政策及商業模式探索 虛擬電廠通過聚合分布式可調控資源參與電網調度,可有效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儲能結合分布式能源的應用,在虛擬電廠業務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當前我國局部試點區域試行虛擬電廠業務,但存在試點范圍受限、政策配套與執行不到位的問題,希望各地加快推進虛擬電廠政策與機制建設,激發用戶端參與的積極性,也為新型儲能在負荷密集地方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奠定政策基礎。 3. 建議大膽開展“隔墻售電”模式的嘗試 在現有“一戶一表”機制下,作為能源的終極用戶其自主優化能源結構及費用的手段有限。隨著分布式能源、儲能在用戶端的不斷發展,如何用最有吸引力的方式打開用戶側資源共享的通道、實現最為直接的資源互濟,由此使得一些商業模式能具體落地?希望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適當放開“隔墻售電”的限制,有條件的推行用戶側發電資源共享。 三、建立健全儲能電站評價體系,護航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1. 建立健全儲能全生命周期性能評價體系 儲能電站是一個衰減消耗型的設施,不同技術類型及路線的儲能電站在使用過程中性能不斷變化,且帶有一定的安全隱患,但目前缺乏針對儲能電站生命期內的性能評價及強制退出機制,在當前招投標機制下,使得行業過度關注初始交易成本,助長“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無益于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在當前儲能裝機高歌猛進階段,建立儲能全生命周期性能評價機制迫在眉睫。 2. 建議快速建立儲能電站能效等級評定機制 不同類型及技術路線的新型儲能,各方面的技術性能差異較大,作為能源裝備,能效水平是關鍵指標。為進一步推進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優勝劣汰,建議快速建立儲能電站能效等級評價制度與標準,對不同能效等級的電站給予輔助服務差異化政策或市場準入優先權,倒逼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新型儲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是能源革命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搶占全球綠色科技制高點的戰略機遇,從科技、政策、標準三方面協同發力,通過構建“創新引領、市場驅動、安全可控”三位一體的新型儲能產業生態,這不僅將助力中國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的目標,更將為全球碳中和進程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期待與各界同仁攜手并進,共同書寫綠色低碳發展的時代答卷。 |
上一篇:儲能賽道,寧德如何領跑?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