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比亞迪(BYD)推出了兆瓦閃充技術,1兆瓦(1000kW)峰值充電功率,5分鐘補充400公里續航。 在閃充電池、3萬轉電機和全新一代車規級碳化硅功率芯片等一系列跟車密切相關的產品以外,儲能與電力市場也關注到了儲能電池系統在此次“兆瓦閃充”中的應用。 據介紹,比亞迪構建了“1主機+1儲能柜”的儲充系統,其中儲能柜容量225kWh,最大輸出功率800kW。當儲能柜與電網協同工作時,輸出總功率可達1360kW,即單槍充電時,充電功率最高1000kW ,雙槍充電時,充電功率總計可達1360kW。 儲能系統,在充電需求較少的時段,以較低的功率充電(200kW),在需要提供閃充服務時,以高功率(800kW)放電,可大為減少閃充時對電網的功率需求。而這,一方面可以應對閃充過程中,電網的容量不足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高功率充電帶給電網的沖擊。在比亞迪兆瓦閃充技術的實現中,儲能系統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 儲充電站 解決電網容量不足的有效途徑 在比亞迪發布了其兆瓦閃充技術的第二天,海博思創官方微信公布了一條消息。消息顯示,海博思創于北京四元橋東壩河投運了一座由15臺充儲一體機構成,配置30條充電槍,最大可同時支持30輛新能源車充電的儲充一體化電站。 而該儲充一體化電站應用的主要目的之一,便在于利用儲能提供的功率支撐能力,避免變壓器超載,延緩配電系統擴容升級,并可將充電樁數量增加至傳統充電站的2-5倍,可有效緩解用電高峰時段充電樁數量受限、充電速度大幅下降的難題,同時在部分老舊電網區域,還可以解決大量電動汽車集中充電,帶給電網沖擊問題。 2025年1月17日,公安部發布的2024年度數據顯示,截止2024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全年新注冊登記1125萬輛。從2019年的120萬輛到2024年的1125萬輛,呈高速增長態勢。其中,2024年純電動汽車保有量2209萬輛,占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70.34%。 而隨著電動汽車的高速增長,車樁比出現了巨大的不平衡現象,另外電網接入受限、高壓擴容困難、場站空間不足等問題也在逐漸加劇,閃充、超充電站的加速到來,以上矛盾將更為加劇。 為充電站配置儲能設施,建設儲充電站,顯然成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之一。雖然目前儲充電站,是否會成為未來充電站的主要發展方向仍存在一定的疑問,但顯然,企業們的布局已經開始。 寧德時代旗下的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近日也推出了兆瓦級儲能超充產品。采用125kW/261kWh標準化儲能單元,支持4柜并聯擴展至0.5MW/1MWh,集成1MW電源柜,同步支持1MW超充與0.4MW快充。 時代新云光輪Nimbus 200將1個206kWh的儲能柜和4臺250A/120kW的直流快充樁預安裝為一體, “1儲+4樁”的組合使得整站建設僅需100kW低功率需求,而無需對區域電網進行電力增容改造。 瞄準未來電力服務 儲充是否會因此打開新的應用空間 推動車網互動,近兩年的熱度也逐漸上升。2024年9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和市場監督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使得國內的車網互動,從有序充電向為電網提供服務推進,也被認為真正將雙向互動提上了日程。 該通知強調逐步完善以負荷聚合商模式參與電力市場(包括電力現貨、綠電交易以及儲能容量租賃等)的機制、新能源汽車及充換電站對電網的放電的價格機制及需求響應機制、加強智能有序充電應用推廣,促進V2G技術與模式協同創新等。 充電站安裝儲能裝置,通過儲能系統在低谷電價時段充電,在高峰電價時段提供電能給電動汽車充電,節約用電成本,提高充電服務收益,是儲能裝置顯而易見的好處。如能進一步參與電力市場,提供各類電力服務,顯然會給充電站配置儲能帶來更大的動力。 2024年以來,我國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的進程明顯加速,不僅各地相繼出臺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的專項規則,開展相關試運行,而且有7地的電力交易中心實現了虛擬電廠常態化注冊入市交易。從各地出臺的政策來看,電動汽車及其充電裝置,是虛擬電廠中主要支持的聚合資源之一,而從注冊的運營公司來看,也已有電動汽車服務公司進入市場主體范疇。 2024年11月,華能浙江虛擬電廠1號機組正式投入AGC連續運行,成為國內首個為電網提供AGC調頻輔助服務的虛擬電廠。而華能浙江虛擬電廠1號機組中就接入了蔚來能源的114座換電站。另外,南網儲能科技與蔚來能源的虛擬電廠項目中,也通過充換電站、儲能站等資源的接入,為電力系統提供調峰、調頻、需求側響應服務。 滿足快速充電需求,避免高功率充電帶給電網的沖擊、延緩配電系統擴容升級、提高充電站的充電樁數量、進行峰谷價差套利、參與電力市場獲取額外收益,可以列舉的一系列優點,是否能轉換成實際的推動力,促進充電站走向儲充模式,成為2025年的新的發展點,值得關注。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