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很火。 但是,上游鋰電產能供給趨于過剩,競爭日漸慘烈,鋰電企業總體盈利壓力山大,叫好不叫座。 下游儲能吃肉,上游鋰電啃骨頭,很難成為常態,對于自詡門檻更高的上游“電化學”專家而言,下游“電力電子”專業,無論技術含量,還是人才稀缺性,似乎都不占優。 若此,鋰電企業怎會袖手旁觀? 鋰電企業紛紛布局下游儲能 近期,從各大鋰電企業的戰略布局和國內儲能項目招標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鋰電企業,尤其是頭部巨頭,紛紛涉足儲能系統集成,甚至終端品牌商環節。 不勝枚舉。 盡管鋰電池屬于“電化學”范疇,但從模組到系統,包括動力電池系統和儲能系統,更多屬于“電力電子技術”的范疇。 所以,鋰電和儲能屬于不同的學科,底層核心技術存在差別,核心競爭力不同,人才要求不同,資源稟賦不同,市場端更是天壤之別,鋰電的關鍵是材料、設備和工藝,儲能更多是電力電子技術及系統集成。 在一體化的沖動下,顯然上游鋰電進入下游儲能更加容易,至少現階段如此,這正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景象。 短期邊界在哪里? 為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鋰電向下游儲能拓展的沖動了,那兩者相互碰撞的邊界在哪里? 一方面,國內大型儲能甚至國內工商業儲能,簡單粗暴拼價格,競爭要素尚且單一,更加強調制造端的成本,這些領域注定成為鋰電系率先進入的戰場,并與其他派系直接競爭,而且鋰電系因為一體化因素很可能占據上風,鋰電巨頭們已經頻繁出現在各大儲能項目的招標名單中。 相對而言,海外家庭儲能、海外大型儲能對制造端的敏感度相對更低,而對品牌和渠道的要求更高,具有先發優勢的儲能品牌商更具優勢,鋰電系很難短期跟上,在這些方面雙方短期更多是合作。 一個競爭,一個合作。 與此同時,一體化也并非單向。 毫無疑問,大型儲能品牌商會逐步向上游鋰電環節不斷試探,尤其是具有資金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光伏系”儲能,早已是蠢蠢欲動,他們注定會成為“一體化”的主力。對此,我們曾在2021年12月《儲能戰場,鋰電系與光伏系是競爭還是合作?》中對此進行分析,這方面拭目以待。 長期回歸“儲能終局” 上游往下,下游往上,最終達到相對平衡,充分競爭,鋰電-儲能產業鏈似乎也終將陷入光伏行業的一體化魔咒。 那博弈的終點在哪里? 關于這一點, Mr蔣靜的資本圈公眾號今年3月的文章《儲能的終局》曾作分析,還引起了廣泛傳播和影響。 在前不久SNEC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長笑稱,他們儲能業務正按照我的“儲能的終局”在搞。 儲能的終局就是“品牌商”,也就是市場,市場為王,這也是儲能巨頭最后的決戰之地,無論鋰電系還是光伏系,也無論是獨立的系統集成商還是更上游的鋰電池企業,并最終由品牌商來主導整個產業鏈,一體化只是其表現形式。 如今,鋰電系進入儲能環節,要么直抵終端成為“品牌商”,構建自身的品牌和渠道,這個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要么只是有限介入到“系統集成”,拼產能,見效快,更強調自身的制造端優勢,這在更強調性價比的國內大儲市場比較吃得開。很明顯,前者的長期競爭壁壘更高,而后者的短期“性價比”似乎更優。 所以,鋰電系進入儲能環節,一是要想明白介入程度,二是要想明白差異化優勢,在終局面前做短期和中長期的布局,構建核心競爭力,否則就是從一個泥潭陷入另外一個泥潭。 |
上一篇:共享儲能或將迎來爆發前夜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