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首臺超大型商用電化學儲能系統Megapack下線。這是特斯拉在上海臨港投建的第二座超級工廠,也是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之外投建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在儲能領域,中國已構建起全球規模最大、品類齊全、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特斯拉在上海落地儲能超級工廠是基于何種考慮?又將對中國市場產生哪些反應? ■■全球系統集成商排名第一 特斯拉儲能業務最早始于2015年,通過家庭儲能產品和商用儲能產品進入儲能領域。2022年,特斯拉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立其全球首座儲能超級工廠。截至目前,特斯拉擁有三大儲能產品,業務遍布全球超65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儲能行業擁有較強競爭實力。1月30日,特斯拉發布2024年財報顯示,其儲能業務全年裝機量達31.353吉瓦時,較上一年度同比增長114%,毛利率達26.17%,已經領先于其電動汽車毛利率表現。2024年,特斯拉以15%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儲能系統集成商排名第一。 作為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主打產品,Megapack是特斯拉2019年推出的第三代固定式儲能產品,主要面向大型企業和公共事業單位,是一種大型、高度集成的能源存儲解決方案。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后初期規劃年產1萬臺Megapack,儲能規模近40吉瓦時。可做對比參考的是,特斯拉在美國本土的儲能超級工廠年產能也為40吉瓦時;2024年中國新增新型儲能投運裝機規模為109.8 吉瓦時。規模相當可觀。 特斯拉方面表示,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將借鑒整車超級工廠的經驗,盡可能本地化。2019年,特斯拉整車超級工廠投產交付后,供應鏈本土化率達95%以上,在華簽約的本土一級供應商超400家。特斯拉上海儲能工廠的投產也將使上游零部件廠商直接受益。 依托上海的區位優勢,儲能超級工廠將成為特斯拉全球供貨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公開報道稱,特斯拉已與日本金融服務集團歐力士達成合作,將為目前日本規模最大的儲能設施提供產品。有市場人士推測,特斯拉該筆訂單產品將從上海超級工廠發出。 ■■成本快速向國內企業看齊 降低成本或是特斯拉在上海建設儲能超級工廠的目的之一。 2024年,國內的儲能系統集采價格已經邁入“0.5元/瓦時時代”。單就售價而言,國內供應鏈的成本與價格競爭力具有顯著優勢。“特斯拉儲能的主要市場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并在2023年開始大舉進入歐洲市場。然而,澳大利亞、歐洲也是大部分中國儲能企業的‘主戰場’,參考國內儲能系統中標的平均價格,特斯拉儲能系統的海外制造成本是國內儲能企業的2倍以上,遠高于陽光電源等主要競爭對手。”儲能領跑者聯盟理事長杜笑天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特斯拉在中國落地超級儲能工廠后,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將幫助其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在投產儀式上,特斯拉能源與充電業務副總裁麥克·斯耐德(Mike Snyder)表示,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將于今年一季度開始產能爬坡,預計2025年特斯拉儲能產品裝機量將實現至少50%的同比增長率。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海外儲能市場有望爆發,遠期全球儲能需求近900吉瓦時,復合增速30%,需求持續放量將顯著提升市場對Megapack的產品需求。產能快速提高,將帶動產品價格快速下行。假設Megapack國產后主要成本降低20%,若保持1.75元/瓦時價格不變,其對應毛利率為41%。即使保持30%的毛利水平,Megapack仍有16%的降本空間。 在杜笑天看來,快速提高產能一定是特斯拉短期的優先選擇。隨著產能提升和國內供應鏈的磨合,參考其在汽車制造成本上的控制能力,預計2026年左右,特斯拉儲能的生產成本基本將和國內企業拉到同一水平。 ■■有望為產業發展帶來新思路 特斯拉儲能的中國制造,將給競爭日益激烈的儲能市場帶來哪些變化? 杜笑天分析,中國工廠落地將為特斯拉彌補制造成本以及產能上的劣勢,令其在海外市場中更具競爭優勢,尤其是在歐洲市場的競爭中。不過,這將導致歐洲儲能市場報價進一步走低,從而令中國企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業內人士指出,早期特斯拉產品設計具有領先性,模塊化設計集成度高,占地面積小,但國內廠商產品快速迭代,并朝著單體電芯大型化、系統高度集成化方向趕超,主流儲能系統產品的單體容量規模已經從3兆瓦時躍升至5兆瓦時,乃至向更高規模的系統容量發展,特斯拉硬件并不占優勢。但軟件能力仍是特斯拉儲能的突出亮點,可助力其大幅提升儲能項目收入水平。 據了解,特斯拉儲能產品設計、經營理念與國內企業具有明顯區別。首先,特斯拉Megapack采用定制化電芯,這種設計更注重與電池管理系統(BMS)的匹配,優化了熱管理和充放電效率;其次,消防設計上采用被動消防,不依賴外部或內部滅火系統,而是通過結構設計控制熱失控蔓延,更注重單艙熱失控的隔離與控制。 整體來看,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落地中國,短期內恐難以復制其電動汽車進入中國市場時的“轟動”效應,也難以迅速打破國內儲能市場現有格局。但長期來看,其先進電力電子技術,獨特技術方案和運營策略,或與國內儲能企業產生碰撞,為產業發展帶來新的解題思路。 |
上一篇:儲能企業直面出海“洋官司”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