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苗詩雨 編輯|張昊 進入6月,在儲能行業處于絕對領先位置的寧德時代,被“圍攻”。 起因為6月中旬,寧德時代官宣587Ah(電池容量單位)為下一代的儲能電池電芯標準。而就在5天前,另一家儲能巨頭陽光電源,剛剛將684Ah確立為下一代電芯產品的技術路線。 在整個行業爭相進入“600Ah+”的當下,寧德時代的動作被認為“踩剎車”。 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光伏展上,一家儲能集成商向《中國企業家》表示,“電芯越來越大是公認的,寧德時代的儲能電芯是‘掉隊’了。”“電芯規格越大,單位成本越低,我們認為未來的電芯趨勢是大容量的。”一家主流電池廠從業者也向記者如此表示。 早在去年,億緯鋰能就宣布量產單體容量628Ah的儲能電芯產品。中創新航發布了第三代疊片工藝的625Ah+儲能專用電芯,遠景儲能也推出了其700Ah+儲能專用電芯產品。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寧德時代的587Ah或是“無奈之舉”,受制于電芯卷繞技術的物理極限,該容量可以基于原來的280Ah和314Ah產線升級,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產線的改造升級費用。而目前600Ah以上的大電芯產品,多采用疊片工藝,相對而言擁有更高體積密度上限。“類似于卷紙和抽紙的區別。”該人士表示。但這一說法,暫時沒有得到寧德時代等公司的確認。 在儲能行業,容量之爭,就是話語權之爭,這決定了整個行業的產能布局。寧德時代深諳此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2020年寧德時代率先推出280Ah電芯,替代50Ah~100Ah的電芯,開啟大容量時代;2023年,寧德時代率先量產314Ah電芯,取代280Ah電芯,在2024年大容量儲能市場的爆發中,該規格電芯單季度市場滲透率近50%。 2021年到2024年,寧德時代連續4年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其全球市占率為36.5%,較第二名高出23.3個百分點。 “電芯的容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剛剛好才最好!大電芯的發展,必須回歸‘平衡之道’!”6月10日,寧德時代國內儲能解決方案CTO林久標表示。據媒體報道,這家巨頭公司暫無進一步“做大”電芯的打算。 從去年開始,寧德時代管理層就多次表示,儲能電芯并非“越大越好”。在去年的一次投資者關系活動中,寧德時代方面提到,電芯需要綜合考慮成本、制造難度、壽命、安全等多個方面。 在前兩代儲能電芯產品快速形成了行業標準之后,第三代儲能電芯產品應該是多大容量,行業分歧明顯,各家都宣稱自己的產品是“最優解”。 不過,行業最大的變量是陽光電源。在“314Ah時期”,寧德時代和陽光電源是深度綁定的客戶關系,寧德時代給陽光電源供應電池電芯,后者作為集成商給客戶提供服務。 這個2022年上半年在儲能業務上只有23.86億元營收的“小公司”,同期營收僅僅是寧德時代的零頭。但到了2024年,其儲能業務營收暴漲至249.6億元,寧德時代的數字為572.9億元,雙方體量已接近處在一個檔次中。 目前,多家媒體報道,行業主要是寧德時代587Ah和陽光電源684Ah兩大陣營。尤其是離客戶更近、手握訂單的陽光電源,從合作伙伴變成了競爭對手,正通過和寧德時代的差異標準,倒逼電芯廠“站隊”。 瑞浦蘭鈞剛剛在上海光伏展上推出了684Ah電芯產品。據媒體報道,展臺工作人員提到產線改造成本高,合作方式主要是陽光電源包線(生產線)。 不過目前市場上最主流的電芯規格依然是314Ah,記者采訪了解到,兩年前的儲能行業,需要提高電芯容量以降低成本,但現在的儲能市場,可能更看重性能和壽命的平衡。 即便是被罵“開倒車”,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也沒有跟風“容量之戰”。從去年傳出收購光伏腰部企業一道新能可以看出,在面對著這個萬億元規模的大市場里,他或許在想新的“游戲規則”。 1、話語權 早在去年9月,寧德時代與陽光電源對下一代電芯產品的爭議就已經出現。 當時,陽光電源儲能事業部管理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他們預判第三代儲能電芯將“鎖定”625Ah。直到今年,該產品標準又刷新到了684Ah。 這完全順應了行業的“共識”。儲能市場上早就有了“600Ah+”的產品型號,眾多腰部公司都在試圖通過把電芯容量做大,來凸顯自己的技術能力,以便在未來擁有一席之地。 而去年,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業務上的動作要明顯多于儲能業務。當時有行業媒體報道稱,林久標提出了587Ah作為第三代儲能電芯的標準,但寧德時代并未公開明確下一代的量產計劃。 現在,兩家“標準”的差異,也意味著寧德時代和陽光電源徹底走向了“對立”。 二者的緣分可以追溯到2022年。9月,曾毓群率團隊到訪陽光電源總部,雙方在儲能等新能源領域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多家媒體將這一合作解讀為“巨頭聯手”。但基于當時兩家公司的業務規模,寧德時代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 以2022年半年報來看,陽光電源儲能業務發貨2GWh,實現收入23.86億元,在儲能系統集成、儲能變流器上的出貨量連續六年全球第一。而寧德時代同時期在儲能系統業務上的收入達127.36億元,且同比增長了171.41%。 寧德時代靠著制定標準,已“統治”儲能行業兩年之久:它在2020年推出了280Ah電芯,把原來的100Ah左右的容量標準,直接翻倍,推動行業進入“大電芯”時代。 這期間恰逢“雙碳”目標提出,以儲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爆發,280Ah電芯快速在應用端普及。2021年全球儲能電芯的出貨量為59.9GWh,寧德時代一家就占比27.9%,位居全球第一。包括比亞迪、國軒高科等多家腰部以上電池廠商,此后陸續跟進280Ah規格。 那個階段,陽光電源作為集成商采購寧德時代的電芯,直接服務終端客戶,兩者是親密無間的“戰友”。 但到了“第二代”,寧德時代和陽光電源的關系已經“微妙”。 2023年,換成了陽光電源率先發聲,它推出了PowerTitan2.0,定義314Ah為下一代儲能電芯的最優選,并開始聯合上游電池廠商規劃量產。 2022年,兩家公司都經歷了超過200%的業務高速增長期。雖然寧德時代的市場優勢進一步擴大,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占比已高于40%,但陽光電源的變化更大,它的儲能業務已經擁有百億元營收規模,加上其他相關業務,整體收入達到了400億元。 作為集成商,陽光電源直接面對客戶,在生態上的權重明顯提高,它開始下場“主導”電芯方向。這一輪,寧德時代也選擇了314Ah,兩者依舊是強綁定關系。 到了2024年,央企的儲能項目集采中,開始頻繁出現314Ah電芯的身影,該產品逐步成為市場主流。根據InfoLink統計,300Ah+電芯產品目前在全球大容量儲能市場的單季度市占率接近50%,這其中最主流的就是314Ah。 2023年,陽光電源儲能業務收入達到178億元,凈利潤超過30億元,財報中提到儲能出貨量要在2024年實現翻倍。2024年,陽光電源儲能業務收入達到249.6億元,寧德時代對應業務同期收入為572.9億元,雙方差距已經明顯縮小了。 于是,兩家巨頭之間這種合作關系的平衡,在2024年出現了明顯“裂縫”。 去年7月,在陽光電源與沙特ALGIHAZ簽約的7.8GWh儲能項目中,電芯供貨企業變更為了中創新航;在11月陽光電源與英國Fidra Energy簽署的4.4GWh儲能合作協議中,供貨商依舊為中創新航。 根據有關媒體報道,當時陽光電源迫于寧德時代的電芯價格,開始尋求更高議價權的“二供”和“三供”。 到了近半年,寧德時代和陽光電源更是在中東直接“開打”。今年1月,寧德時代官宣拿下19GWh的天恒儲能系統項目。之后,“陽光電源被寧德時代圍剿”的相關詞條出現在各大媒體報道中。寧德時代不再局限于上游的電芯供應商,它通過系統集成商身份,開始下場爭奪訂單。 2、“寧王”的焦慮 對于寧德時代來說,不僅要面對昔日伙伴的“正面進攻”,更大的焦慮來自于行業的變化——光儲一體化正在成為趨勢。 有報告顯示,去年全球光儲一體化項目占比已從2020年的15%升至36%,預計到2027年將突破50%。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光伏展上,“光儲協同技術”是各家光伏企業的重要賣點。 儲能的行業生態位是光伏電站的“配套”,光伏企業蜂擁入局,對儲能行業的沖擊就是客戶資源大洗牌。而且,習慣了“一體化”戰略的光伏企業也開始自己做儲能產品。2022年以來,包括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在內的頭部光伏企業都選擇了入局儲能業務。 競爭極度加劇。寧德時代受益于對行業標準的制定,但隨著314Ah的規模化應用,儲能電芯快速進入同質化競爭,價格戰成了常態。電芯作為儲能系統的基本單元之一,成本約占到整體的60%,受沖擊最大。過去一段時間,如何降低電芯成本成了行業核心話題。 因寧德時代產品價格高,系統集成商都選擇了“去寧化”,諸如陽光電源與中創新航、欣旺達等綁定,海博思創、華為接觸億緯鋰能等。 2024年,寧德時代在儲能電芯上的出貨量占比降至36%左右,2023年為40%。 同期,寧德時代在主戰場——動力電池上,也受到了同樣的低價“圍攻”。今年前4個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機量市占率跌破43%,裝車量同比下滑4.77%。 從公開的商業動作上看,寧德時代顯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動力電池上。截至2024年,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兩塊業務的營收占比分別為69.9%、15.83%,動力電池仍是它主要的收入來源。 去年,隨著陽光電源等集成商“單干”的意愿日益高漲,曾毓群并沒有著急復制原來的“制定標準”路徑,而是探索了包括并購在內的多種方式。 去年9月,業內盛傳寧德時代欲收購一道新能,后者位列國內光伏組件出貨量第8名。之后傳聞繼續升級,潛在收購對象變成了光伏組件四巨頭——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 行業對此的解讀為其意圖打通下游光伏電站開發環節,以此拿到更多光儲訂單。這也逼得少有露面的曾毓群公開辟謠:“從未計劃收購光伏企業。”但多數從業者認為這不是空穴來風,如果能成功并購排名前列的光伏企業,寧德時代就能在市場上打出“最好的‘光伏+儲能’系統”,在產品力上會遠遠甩開對手。 在產業鏈上能實現“一體化”,所帶來的成本優勢比參數競爭更直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寧德時代去年遲遲沒有跟風大容量電芯產品的原因。有從業者提到,在產品上1%的技術提升,費盡財力人力,而通過運營提升1%的效率,降低1%的成本,要簡單很多。 但一體化的代價過大。一道新能在IPO受阻之后,今年被地方國資接手,類似這樣成色的標的,都要耗資數十億元級別。 記者與多位業內人士溝通了解到,隨著整個新能源行業增速放緩,甚至很多環節進入了周期低谷。雖然多家電芯企業都推出了更大容量電芯產品,但市場采用的主流電芯規格依舊為314Ah,超過500Ah的大電芯僅有小部分集成商有訂單需求。 “大電芯會是趨勢,因為越大集成成本會越低,但同時越大的產品基于效率、壽命等維度的考驗,就會越難。”在前述業內人士看來,這次技術“換代”應該不會像前兩次那么快。后續一段時間,行業電芯采購陣營可能會形成“寧德時代+X(其他電芯廠)”的狀態。 該業內人士更直白地表示,對于寧德時代來說,如果能保證自己的產品是其他任何技術都無法復制的,同時向下兼容更多設備場景的應用,它對應的參數在行業就有“話語權”。 有媒體將現階段的儲能電芯混戰類比為三年前光伏行業的狀態,尺寸不一是當時最大的痛點之一。直到2023年,9大光伏組件龍頭企業簽署了“關于矩形硅片組件尺寸標準化的倡議”后,才逐漸形成了行業標準。 只是以寧德時代、陽光電源為代表的儲能市場,還處于早期競爭階段。這注定不是一場快仗,對于寧德時代來說,拿到下一階段的話語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曾毓群曾說過,儲能行業發展不能慢,也不能亂。但這次,他的眼前真是“一片狼藉”。 |
上一篇:綠電直連化解新能源消納難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