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隊”正積極涉足儲能領域。近期,中國神華、建投能源、中國大唐集團雄安能源有限公司三家企業,聯合成立國能河北定鑫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為15億元,三家公司分別持股51%、30%、19%,經營范圍涵蓋儲能技術服務等。 “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快速發展帶動儲能規模化增長,多家大型央國企搶抓儲能市場快速發展機遇,密集“牽手”民營企業,在儲能領域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做大儲能市場。 持續升溫 今年以來,央國企布局儲能賽道的熱情持續升溫,成立相關公司及機構的新消息頻出。4月,國寧新儲(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達10億元,業務范圍涵蓋儲能技術服務、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投資活動、新能源原動設備制造及銷售等。根據公開的股東信息,國寧新儲(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寧德時代及其旗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持股。 2月,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20億元。該公司由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平高集團有限公司、許繼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電工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共同持股;同月,中國能建與寧德時代聯合設立的能建時代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該公司主要從事新型儲能開發投資建設運營及相關裝備集成業務。 央國企在儲能領域的布局與國家能源戰略緊密相關。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多數的煤炭、原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都由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進行投資和生產,央國企低碳轉型是我國整體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正蓬勃發展,但是由于風電、光伏具有不穩定性,高比例新能源需要大量的配套儲能,在此背景下,央國企涉足儲能,對于其進一步把握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具有重要意義。” “牽手”民企 3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指出,要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優勢,做強做優主業、提升效率效益,加快構建以風電、太陽能發電大基地為主體,集中式與分布式協同發展,氫能、新型儲能支撐調節、前沿核心技術引領帶動的新能源產業體系。 央國企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發展新能源和儲能產業的政策導向。從企業布局情況來看,央國企在儲能領域“牽手”民企已經成為常態。對此,業內有分析指出,我國儲能市場正加速形成一個以央國企為主導,民營企業為重要支撐的發展模式。 相比民營企業,央國企通常擁有較強的資金實力,能夠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儲能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布局。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央國企自身就是很多儲能設備的采購方,如果能夠自己生產儲能設備,則會在自產自銷方面形成優勢。” 林伯強認為,雖然民企前期有更加充分的技術研發和儲備,但從后期來看,央國企資金實力更強,受產業周期性影響程度小。“儲能領域的‘老玩家’大多為民營企業,央國企作為后入局者,與民企達成合作、相互配合,會成為未來儲能行業的大趨勢,央國企和民營企業可以在多方面相互配合,實現共贏。” 一位電池行業人士也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未來,央國企與民營企業之間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雙方可以共同建立產業聯盟或合作平臺,整合行業資源,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另外,也可以通過人才培訓、技術交流等方式,促進知識和經驗的共享,這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適應性。 穩定市場 央國企的深度布局也反映出儲能產業正在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熱點。據高工儲能此前統計,在2023年儲能電池及系統集成規劃建設產能已至TWh級,疊加全產業鏈價格下降、海外市場風險加劇等影響因素,行業競爭壓力急劇上升。 多家企業在觀測到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后,也相繼暫緩或終止募投項目。例如,6月6日,國際實業公告稱,子公司中大桿塔原擬投建4GWh儲能電池PACK集成生產線項目終止。國際實業表示,經調研,同期國內多家企業擠入鋰電池賽道,預判未來市場將會出現供大于求,同時國際市場訂單存在不確定性,經綜合分析,中大桿塔擬終止該項目投資事宜。 林伯強指出,目前儲能企業整體面臨“價格戰”“生存難”等挑戰,因此入局者需要將目光放長遠,要著眼于未來的市場潛力,以及技術進步、降低成本等,央國企在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在林伯強看來,央國企的進入,將對儲能市場發展產生利好。“央國企此時進入能夠穩定市場,收購一些即將倒閉的企業,或與經營狀況不是很好的儲能企業進行合作,對其發展形成支撐。” “未來,央國企需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加快布局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興儲能技術,推動儲能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同時強化產業鏈合作,通過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述電池行業人士建議。 文丨本報記者 姚美嬌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