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南部新型儲能2030/35年裝機目標1459萬、3000萬等。 “為支持未來十年區域內電力系統滿足慣量、調頻、日內調峰及備用等靈活性需求,東部區域2030和2035年電網側新型儲能最優規劃裝機需分別達到1459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南部區域2030和2035年電網側新型儲能最優規劃裝機需分別達到2368萬千瓦和3983萬千瓦,重點發展方向為集中式新能源配儲、分布式光伏配儲和工商業儲能。”7月24日,在“源網荷儲智多場景用戶側儲能應用沙龍暨負荷中心低碳保供與靈活性資源潛力研究成果發布”活動現場,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和華南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在當日發布的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合作的四份研究報告中做出上述預測。 據悉,上述活動由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主辦、固德威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協辦。活動當日共發布了四份研究報告,分別是《負荷中心低碳保供與靈活性資源潛力研究——東部區域》主報告和儲能子報告,以及《負荷中心低碳保供與靈活性資源潛力研究——南部區域》主報告和儲能子報告。 長期以來,我國東部區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和上海等東部五省市)和南部區域(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等南部五省)一直是全國主要的負荷中心。 據前述機構當日發布的報告估算,綜合考慮電力保供、社會成本最優以及碳排放約束等目標,未來五年,通過發展新型儲能、需求側資源和省間互濟等低碳靈活性資源來發揮保供與調節作用,東部區域有望在2026~2027年間實現發電側排放達峰,相應地2030年電網側新型儲能需達到1459萬千瓦,需求側調節能力達到3330萬千瓦,跨區輸電容量達到12417萬千瓦,三類資源保供潛力預計能達到東部區域最大用電負荷的30%左右。 對于東部區域,報告還認為,2030年前新建新型儲能容量較擴大跨區輸電容量的保供效果更好、成本更低;2030年后擴大跨區輸電容量的性價比更高。 另外,東部區域需求側可調節資源保供潛力較大,未來五年,可按8%或更高比例來構建資源庫,重點省市可進一步提高建設目標至10%,并擴大可參與省間互濟的需求側資源池。配套機制方面,報告建議建立以市場化交易為主要配置手段的靈活性資源省間協調互濟交易與利益共享機制,適時擴大價格上限,以充分反映靈活性資源的真實價值。 而對于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等在內的南部區域,報告則估算,通過擴大儲能、用戶側資源和省間互濟能力,該區域有望在2027年實現發電側排放達峰,2030年電網側新型儲能規模需達到2368萬千瓦,需求側資源調節能力達到3288萬千瓦,省間互濟規模需達到7800萬千瓦以上,三類資源保供潛力預計接近南部區域最大用電負荷的30%。 但南部區域不同省份差異較大,其中廣東作為用能體量最大、對化石能源依賴最多的省份,其達峰時間將晚于其余四省。 上述機構研究認為,2027年達峰前,南部區域應當重點提升儲能充放電效率并控制成本,促進儲能技術的應用和市場推廣,并結合自身產業特點優先發展具備較大響應潛力的需求側資源,同時推動單向的特高壓輸電通道向多元互濟輸電通道轉變,提高區域互濟能力。 2027年后,南部區域應重點探索長時儲能技術,推動用戶側資源廣泛參與系統調度和輔助服務,包括對大工業負荷資源進行更為精準的建模與調控,對電動汽車V2G能力和蓄冷空調等分散負荷資源深入挖潛。 配套機制方面,南部區域應建立儲能的容量補償機制、豐富交易品種;降低用戶側資源參與市場交易的門檻,允許用戶自主選擇參與調控的時段,對部分響應速度快的負荷開放調頻等輔助服務;優化跨區交易機制和輸電價格機制,推動儲能和用戶側資源實現跨省共享與優化配置。 對于東部區域和南部區域電網側新型儲能的發展,上述兩份儲能子報告估算,為支持未來十年區域內電力系統滿足慣量、調頻、日內調峰及備用等靈活性需求,東部區域2030和2035年電網側新型儲能最優規劃裝機需分別達到1459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南部區域2030和2035年電網側新型儲能最優規劃裝機需分別達到2368萬千瓦和3983萬千瓦,重點發展方向為集中式新能源配儲、分布式光伏配儲和工商業儲能。 不過,報告也分析認為,從近期看,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的取消將導致儲能收益和需求雙承壓,分時電價頻繁調整和浮動部分受限也影響了工商業儲能收益的穩定性,電網側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同時面臨機制性障礙,需要優化規劃布局、完善市場機制、加強政策引導,推動儲能在負荷中心地區更好地發揮保供和調節作用。 從技術層面來看,近期以鋰電池為主的1-2小時儲能可以替代常規電源發揮靈活調節作用,但其替代效應存在客觀上限。在“十五五”后期,東部、南部區域均需重點發展應用長時儲能技術。市場機制將是引導儲能投資運營的關鍵因素。在省級層面,需加快建立和完善儲能參與現貨市場及輔助服務市場,探索建立儲能容量成本回收機制。在區域層面,應建立儲能需求跨省聯合評估機制,統籌跨省儲能資源布局,加強區域現貨市場與區域調頻、跨省備用輔助服務市場的銜接,優化儲能調頻容量申報上下限和儲能中標調頻容量占比,出臺儲能參與區域現貨市場具體實施細則,完善儲能參與跨省備用市場規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預見能源”,作者:楊銳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