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下文簡稱“136號文”)。該文件明確提出:“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 圖為海博思創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劍輝 近日,海博思創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劍輝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136號文”實施半年以來,我國儲能行業正經歷從“政策哺育”向“市場求生”的關鍵轉型。這場由政策退坡引發的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儲能行業的價值評估體系與競爭邏輯。與此同時,隨著低價競爭導致部分企業出清、同質化產品面臨收益率下滑,行業開始探索共享儲能、容量機制等市場化盈利方式,光儲融合、工商業場景定制等新模式加速涌現。 “儲能+X”跨界:打破同質化困局 新華財經:當前儲能行業面臨低價競爭和同質化問題, “136號文”取消強制配儲后,海博思創有哪些新的布局?怎么看待共享儲能等創新模式? 張劍輝:“136號文”的發布,標志著儲能行業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推動儲能行業從 “政策驅動” 轉向 “市場驅動”。企業需要通過場景化價值挖掘與收益模式創新重構發展路徑。 海博思創充分挖掘市場需求,提出了“儲能+X”戰略。光儲融合、油氣、煤炭、數據中心、充電場站等是儲能跨界的新場景,我們通過定制化解決方案,可以滿足不同行業的特定需求,打破行業壁壘和信息差,提升儲能系統的附加值和經濟性。 獨立共享儲能通過建設大型儲能“資源池”,可以向多方提供服務,實現規模效應,降低儲能的度電成本。在“136號文”之后,獨立共享儲能被視為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的重要抓手。多地政府出臺政策鼓勵獨立共享儲能模式,從項目備案、并網接入、收益機制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當前,新型儲能缺乏明確的容量市場機制,目前一些省份已有試點探索。我們預期未來三年,在新型電力系統的統籌規劃和建設指引下,將逐步完善和建成屬于新型儲能的容量市場機制,真正實現“誰獲利、誰買單”的價格傳導機制。 圖為海博思創新疆三塘湖儲能電站 新華財經:近期行業出現部分企業因低價競爭導致資金鏈斷裂的現象,海博思創在2024年財報中顯示現金流同比增長711%,這是否意味著公司將逆勢擴大產能?如何平衡自建產線與供應鏈合作的關系? 張劍輝:在產能布局方面,海博思創已建成投產北京房山、廣東珠海、甘肅酒泉、山西大同四大智能制造基地,在江蘇、內蒙古等區域的基地也正在建設中,目前年產能總量約達40GWh。公司資金儲備充足,一方面是公司現金流持續向好,另一方面得益于成功上市融資。未來,海博思創將緊密關注市場的動態變化,審慎決定是否進一步增加產能。 在供應鏈管理上,海博思創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攜手共進、價值共享。在BMS、EMS、PCS等關鍵環節,公司均有戰略布局,關鍵領域已實現自研自產,具備一體化發展能力。但我們深知并非所有環節都適合自建,也并非自建就一定能實現成本最優。鑒于國內產業鏈已較為成熟,通過與上游合作伙伴緊密合作,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提升整體競爭力。 從賣設備到賣“價值曲線”:全生命周期服務重構盈利模型 新華財經:在行業洗牌加劇的背景下,海博思創如何調整策略以實現“規模優勢”與“健康利潤”的雙目標?是否會減少低價競標,轉向高附加值訂單? 張劍輝:“136號文”之后,新能源行業在市場化的浪潮中不斷演進。近幾年來,公司保持著高速增長,在新的市場條件下,我們雖無生存壓力,但有發展壓力。公司既要穩固市場地位、擴大營收規模,更要確保營收的高質量,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也需要我們在平衡中做出選擇。 “136號文”發布后,儲能行業迎來更多市場化機遇,行業愈發重視價值而非單純的價格。海博思創始終堅持價值導向,專注于提供高附加值的綜合解決方案,通過全棧自研、智能化管理以及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等方式,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為在行業新的發展階段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海博思創正積極調整策略,由傳統的設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如今,我們出售的不再是單一的儲能系統,而是一條涵蓋效率、壽命、可靠性等多維度指標的“價值曲線”,確保儲能系統在15年或更長的時間內,保持全生命周期的放電容量。我們根據客戶及市場需求,定制化設計儲能配置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力求在“規模優勢”與“健康利潤”的平衡中保持健康發展。 海博思創珠海智能制造基地 新華財經:公司之前在投資者平臺上表示,已經較早地通過合資公司研發并布局半固態電池,深入研究和合作開發半固態和固態電池,進展如何?在當前鋰電與鈉電技術路線競爭中,海博思創更看好哪種技術路徑?預計何時實現量產應用? 張劍輝:我們研發的基于半固態電池的儲能系統產品已實現規模化示范應用,安全性能表現突出,例如2024年并網的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儲能示范項目——浙江龍泉磷酸鐵鋰儲能示范項目,也是全球首套原位固態化固態電池電網側大規模儲能電站項目。 對于不同的技術路線,我認為,伴隨著儲能行業快速發展,鋰電、鈉電、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百花齊放,產業逐步從“鋰電一枝獨秀”向“多技術并行”的新態勢發展。 在鋰電與鈉電這兩大技術路線中,海博思創選擇了鋰電技術。從市場現狀看,鋰電是當下市場發展的主流,憑借豐富多元的產業鏈生態、成熟的技術體系、快速的響應速度,以及靈活部署優勢等因素,在發輸配用各環節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鋰電的產業化起步較早,產業化進程遠超鈉電,目前已在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實現了規?;l展。鈉電處于市場化初期,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該賽道未來亦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出海與開放:全球化布局下的技術平臺野心 新華財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擴大內需與低碳轉型,海博思創在國內外市場擴張中,如何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未來五年國內外業務占比的規劃是怎樣的? 張劍輝:中國儲能企業在海外市場擴張中,在技術和產品層面具備優勢,主要風險和挑戰則集中在文化、地緣認知差異以及地緣政治等方面,且后者影響最大。 海博思創在海外發展中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我們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當地政策法規、市場環境、文化習俗等,推進本土化布局,包括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招聘本地員工、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等,充分融入當地環境,降低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也會制定全面的風險應對預案。 海博思創計劃在未來3年至5年內實現海外收入與國內持平。目前,公司已在歐洲、北美、中東、亞太等區域重點布局。2025年,公司預計海外業績的65%將由歐洲貢獻,剩余35%由東南亞及澳大利亞等區域貢獻。 圖為海博思創北京智能制造產線 新華財經:海博思創在AI智慧賦能方面不斷深耕,AI全景測算模型已應用于多個項目,這類數字化工具是否會向行業開放?未來是否考慮通過SaaS服務構建新的利潤增長點? 張劍輝:海博思創正在從傳統儲能系統供應商向全生命周期價值服務商轉型,基于自身在AI領域的深厚技術積淀與行業實踐成果,海博思創未來會考慮向行業開放海博云平臺,輸出優質的平臺工具及標準化的數據治理與智能分析能力,為儲能行業的智能化做出貢獻;同時也希望能夠借此構建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數據資產價值轉化。 此外,通過核心數據資產與AI算法模型的結合,我們正在構建“智慧運維+電力交易”的創新業務模式,為“儲能+X”各應用場景賦能,為企業開拓新的商業價值空間,我們期待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持續助力儲能行業穿越周期,實現高質量發展。 來源:新華財經 記者:郭慕清 |
上一篇:海泰新能王用:戶用儲能產品正向“家用化”“家電化”趨勢發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