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中國網獲悉,7月23日,由國網能源研究院聯合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的2025年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發布會暨第二屆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國網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在會上發布《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2025》和《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理論研究》的研究報告。 根據預測,新能源發展規模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預計“十五五”末將再次翻番。考慮能源轉型提速、行業產能充分釋放、地方發展更高訴求、國際貿易壁壘加劇等因素,新能源發展規模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預計2025年年度新增裝機規模4.3~5億千瓦。“十五五”期間,新能源將繼續保持年均3億千瓦的高速增長態勢。初步測算,2030年新能源裝機規模有望達到30億千瓦以上,新能源總量將在現有規模上翻番。 年度新能源熱點焦點指出, 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為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隨著136號文的發布,新能源由“保障性收購+市場交易”轉向“機制電量+市場交易”,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一是從新能源發展看,場外差價結算機制(機制電價)將保障新能源合理收益預期,但增量項目競價機制及市場競爭將驅動新能源上網電價總體呈下降趨勢,同時差價結算機制也限制了新能源在市場緊張時的超額收益。二是從新能源投資布局看,市場價格信號將引導新能源向市場價格水平高、消納條件好的地區或節點轉移,推動投資邏輯從“做大規模”向“提升量價協同”轉變。三是從儲能發展看,短期來看取消強配要求將影響獨立儲能的容量租賃收益,但長期看,系統調節需求驅動的現貨價差套利空間,以及新能源主體為提升市場收益而主動配置儲能的需求,仍將為儲能發展提供較大潛力。 原文如下: 7月23日,由國網能源研究院聯合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的2025年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發布會暨第二屆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國網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在會上發布《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2025》和《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理論研究》的研究報告。 根據預測,新能源發展規模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預計“十五五”末將再次翻番。考慮能源轉型提速、行業產能充分釋放、地方發展更高訴求、國際貿易壁壘加劇等因素,新能源發展規模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預計2025年年度新增裝機規模4.3~5億千瓦。“十五五”期間,新能源將繼續保持年均3億千瓦的高速增長態勢。初步測算,2030年新能源裝機規模有望達到30億千瓦以上,新能源總量將在現有規模上翻番。 2024年新能源發電發展特征 新能源發電裝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已實現從增量主體向存量主體過渡階段。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能源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4.1億千瓦,同比增長33.9%,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42.0%。其中,風電裝機5.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8.9億千瓦,分別連續15年、10年穩居世界第一,分別約占全球的45.8%、46.9%。新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6億千瓦,是2023年的1.2倍,占全國電源總新增裝機容量的83%,已經成為新增發電裝機的主體。 新能源發電量保持高速增長趨勢,在總發電量中占比突破18%,已成為電量增量主體。2024年,我國新能源發電量1.8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對發電量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占總發電量的18.5%,同比提高近3個百分點。2024年,12個省區新能源發電量占用電量的比例超過20%,其中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占比超過40%。 分布式光伏與集中式光伏并舉態勢進一步凸顯。截至2024年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8.9億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達到3.7億千瓦,占比達到43%。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裝機均超過1億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1.6億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1.2億千瓦。戶用光伏在分布式光伏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略有降低,新增戶用分布式光伏裝機2955萬千瓦,占全部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的25.0%,同比降低20.2%。 新能源并網和送出工程建設持續加強,新能源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能力進一步提升。電網企業持續加強新能源并網和送出工程建設,集中投產一批省內和跨省跨區輸電工程,建成投運多項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的省內重點輸電工程。全年建成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3項,進一步促進新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42條特高壓輸電通道,包括22個交流工程,20個直流工程,為我國的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跨區、跨省輸送電量持續增長,全年完成跨區輸送電量92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0%;完成跨省輸送電量2.0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1%。 電力系統平衡調節能力持續提升,保障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較高水平。2024年,充分發揮支撐性調節性資源的作用,持續推動火電深度調峰,提升儲能利用水平,挖掘需求側調節潛力,有效提升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能源功率預測、極端天氣辨識預警等方面應用,持續優化新能源一次調頻與慣量響應能力,有效提升新能源的主動支撐能力。充分發揮電網優化配置資源作用,實施跨省跨區輸送、調峰互濟、備用共享,促進新能源“多發滿發”,有效解決局部地區、集中時段新能源消納困難。 適應新能源發電占比提高的電力市場建設進度加快。加快推動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進一步完善適應新能源跨省區消納的電力市場機制,強化中長期市場連續運營,縮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頻次,豐富交易品種,電化學儲能、需求側響應、虛擬電廠等新興主體參與市場取得新突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服務電力保供和轉型。2024年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9569億千瓦時,占新能源發電量的52.3%。其中,國家電網經營區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769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6%。 綠色電力市場政策持續完善,綠電綠證交易規模進一步擴大。2024年,國家出臺多項綠色電力市場相關政策,拓展綠色電力證書應用場景,并就有序做好綠證應用、鼓勵綠色電力消費等提出了要求。全國完成綠證交易4.46億個,同比增長364%。其中,綠證單獨交易2.77億個,綠色電力交易綠證1.69億個。各電力交易中心累計完成綠色電力交易電量23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5.2%。 年度新能源熱點焦點 《能源法》對我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發揮了戰略引領作用。通過梳理其立法背景與意義,結合制度框架與實施路徑,研究分析《能源法》引領可再生能源高質量、高比例發展的關鍵途徑。一是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確立非化石能源中長期發展目標與優先開發原則,為大規模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促進各類可再生能源多元開發應用,強調因地制宜,明確支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協同發展;三是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與消費,通過設定消費最低比重目標、完善消納保障機制、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及綠色消費促進機制,系統性破解高比例消納瓶頸;四是促進可再生能源科技創新,構建國家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依托多重政策支持與重大平臺建設,驅動前沿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 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為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隨著136號文的發布,新能源由“保障性收購+市場交易”轉向“機制電量+市場交易”,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一是從新能源發展看,場外差價結算機制(機制電價)將保障新能源合理收益預期,但增量項目競價機制及市場競爭將驅動新能源上網電價總體呈下降趨勢,同時差價結算機制也限制了新能源在市場緊張時的超額收益。二是從新能源投資布局看,市場價格信號將引導新能源向市場價格水平高、消納條件好的地區或節點轉移,推動投資邏輯從“做大規模”向“提升量價協同”轉變。三是從儲能發展看,短期來看取消強配要求將影響獨立儲能的容量租賃收益,但長期看,系統調節需求驅動的現貨價差套利空間,以及新能源主體為提升市場收益而主動配置儲能的需求,仍將為儲能發展提供較大潛力。 高比例新能源并網下新能源出力特性對電力系統運行帶來顯著影響。圍繞出力波動率、逐日峰谷差、出力概率分布、置信出力、凈負荷曲線等核心指標,開展了新能源出力特性研究。一是部分省份新能源出力波動率在冬季表現出相對高值特征,說明系統在低溫季節面臨更大的靈活性調節壓力。二是逐日峰谷差揭示了不同省份新能源出力日內調節需求的差異,具備地域性特征。三是從出力概率分布特征看,送端省份的出力分布較為均勻,無明顯高頻出力水平,而受端省份則在低出力水平段形成一定概率尖峰。四是在相同置信度下,送端省份具備更高的置信出力,且置信出力曲線下降更平緩;隨著地理范圍的擴大,同一置信度下的置信出力會顯著提高。五是凈負荷曲線表明,部分時段新能源高滲透省份出現新能源出力超過本地負荷需求,即凈負荷值為負的現象;同時,地理范圍擴大可顯著平滑凈負荷波動,反映區域間資源互補與協同配置的重要作用。 |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www.3158cnm.cn